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排涝,村里却在宣传“禁烧秸秆”。 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盼望相关部门能根据基层实情及时调整工作安排,让村里的喇叭多广播些农民需要的帮扶信息,让干部们把精力投入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 阴雨绵绵,泥泞不堪的田间地头,村民们顶着细密的雨丝,忙着排涝、抢救被淹的庄稼。一场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让人心急如焚,也让我们再一次看清了基层工作中的“死板”与“僵化”。人民日报的这封读者来信,犀利地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灾难面前,相关部门还是只盯着“禁烧秸秆”这条规矩,却忽略了农民们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 试想一下,当村民们拼命排涝、抢救家园时,耳边还在不断宣传“禁止焚烧秸秆”的口号,似乎与他们的生命线毫无关系。这种宣传的“死板”是否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在极端天气下,农民的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的土地和收成,而不是空洞的禁令。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宣传中多一些“实用信息”——比如如何科学排涝、哪里可以获得应急救援、或者帮扶政策的最新动态? 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工作是否还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真正走到农民的心里去?基层干部的职责,不应只是简单地执行上级指令,更应懂得“以民为本”。他们应该像村里的“喇叭”一样,传递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知道的声音,让政策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 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我们制度设计中的“盲点”。一味强调“禁烧秸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实际生活困境,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岂不是让“禁令”变成了一块难以逾越的绊脚石?这也许正是引发农民不满、甚至反感的根源。 我们期待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不是用冷冰冰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农民,而是建立起一套贴近实际、富有人情味的帮扶体系。让村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不是被动“忍受”政策的束缚,而是主动“依靠”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农民的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温暖与力量。 或许,这封读者来信的背后,是亿万农民的共同呼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规矩,更需要理解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些“死板”的规定,能在实际工作中变得“灵活”起来,成为真正为民服务的利器。因为,只有心贴心的服务,才能让农村的明天更加光明、更加有希望。 农民焚烧秸秆 禁止田地烧秸秆 农民秸秆禁烧 人民日报暖文 秸杆禁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