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中国的,日本表态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与中国会面时的一句话,让整个东亚的空气都紧了几分,她明确表示,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将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中的立场,那份联合声明白纸黑字,一目了然,日本明确表达,对中国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立场。 1972年9月29日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其第三条明确规定"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当时担任外务省条约局长的栗山尚一在回忆录中透露,日方原本试图模糊处理台湾地位,最终在周恩来总理坚持下明确写入"充分理解和尊重"中方立场。 这份文件的厉害之处在于法律效力。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判决确认,联合声明虽非正式条约,但具有"国际承诺的约束力"。这意味着任何日本政府违背声明精神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国际法纠纷。 战略模糊的艺术 高市的表态妙在"坚持1972年立场"这个表述。1972年声明确实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但未明确承诺"不支持台独"。这种精心设计的模糊空间,使日本能在中美间保持战略弹性。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机选择,2025年是《旧金山和约》生效73周年,该和约仅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权利,却未明确归属方。高市此时强调1972年声明,实则是用更明确的法律文件覆盖历史争议。 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对日政策出现微妙变化。2025年3月,美国务院批准对日出售400枚战斧巡航导弹,但同时要求日本在台海问题上"保持克制"。这种矛盾态度,迫使日本需要平衡中美关系。 从军事部署看,日本确实在加强西南诸岛防御,2025年度《防卫白皮书》显示,与那国岛雷达站增派了200名自卫队员。但与此同时,防卫省内部文件要求"避免在台海议题上过度刺激中国"。 中日经贸关系是重要压舱石。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170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存量为1263亿美元。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丰田、本田等车企依赖中国稀土和电池材料。 日本经济产业省测算显示,若台海发生冲突,日本汽车业将因芯片断供损失540亿美元。这种经济代价,使日本不敢轻易突破政策底线。 高市面临自民党内的复杂派系平衡吗,安倍派系主张强化日台关系,麻生派系则倾向稳妥对华。2025年7月自民党总裁选举在即,高市需要展现对华强硬姿态,但又不能过度破坏双边关系。 民调数据也显示矛盾心态。日本民众中"担心台海冲突"的比例达68%,但支持"协防台湾"的仅23%。这种民意结构,使任何领导人都难以采取极端政策。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前,也曾以"维护权益"为借口。当前日本右翼势力鼓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这种历史相似性引发邻国警惕。 更深刻的教训来自冲绳。二战末期日军强迫冲绳民众"集体自决"的历史,使当地民众强烈反对军事基地扩张。目前冲绳县议会已三次通过决议,反对在西南诸岛部署导弹部队。 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仍是重要制约。虽然2015年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但宪法审查会指出"对外国领土防卫仍存在法律障碍"。这意味着日本直接介入台海冲突面临法理困境。 此外,日本《周边事态法》将适用范围限定为"日本周边",而台湾地理位置是否属于"周边"存在争议。2005年外务省内部文件曾明确表示"不包括台湾地区",这个立场至今未正式变更。 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军事扩张心存疑虑。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公开警告"日本重新武装令人不安",越南学者也发文提醒"警惕历史重演"。这种地区反应,使日本难以组建反华联盟。 更现实的是经济考量。RCEP生效后,中日都深度融入区域经济。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是日本的2.3倍,这种经济影响力使东南亚国家不愿选边站。 2025年冲绳回归53周年,当地民众要求削减美军基地的压力增大;2026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8周年,可能成为关系改善契机;2027年日本将迎来众议院选举。这些节点都将影响政策走向。 特别要关注美军整编计划。2024年驻日美军调整方案显示,部分海军陆战队将转移至关岛,这种战略后撤可能促使日本承担更多防务责任。 高市早苗的表态看似回归传统立场,实则是在新形势下寻求平衡点。正如1972年谈判时田中角荣所言"添了麻烦"这个表述引发争议一样,外交辞令背后往往藏着复杂算计。 真正的考验在于行动。日本是否停止对台官方往来?是否削减与台湾军事交流?这些具体举措,比外交辞令更能反映真实意图。在东亚这个充满历史记忆的地区,言行一致才是最大的智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