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个搞“红统”的教授,在台大那种深绿大本营里,居然被学生们爱戴得不行,几次三番评

一个搞“红统”的教授,在台大那种深绿大本营里,居然被学生们爱戴得不行,几次三番评上优秀教师。这事儿放网上,估计得吵翻天吧?但现实里,人家就是做到了。   苑举正教授 10 月25日在北京参加纪念台湾光复 80 周年大会,他谈起统派在台处境时难掩激动,直言大陆设立 “台湾光复纪念日” 让他们不再孤立无援。   这位公开宣称 “红统是毕生信念” 的哲学教授,在被外界贴上 “深绿大本营” 标签的台大,用二十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立场不同,未必不能彼此尊重。   苑举正能打破“立场对立即水火不容”的怪圈,根本在于他从未把自己放在“布道者”的位置上。   作为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哲学博士,现任台大哲学系专任教授的他,研究领域涵盖政治哲学与伦理学,这种学术背景让他养成了独特的表达逻辑,从不靠嘶吼或标签打压异见,而是用理性拆解观点。   他在课堂上从不回避两岸议题,但始终遵循“先理解再讨论”的原则,哪怕学生提出的观点与他的“红统”立场相悖,他也会引导对方梳理逻辑链条,而非直接否定。   这种教学方式恰好戳中了当下台湾青年的痛点,他们厌倦了政坛上非黑即白的争吵,更渴望被当作独立思考的个体对待。   对比近期岛内发生的校园政治渗透事件,苑举正的坚守更显珍贵。   今年5月有媒体曝光,台湾清华大学某教师将罢免宣传纳入课程考核,占总成绩30%,最终导致学生退课到只剩6人。   逢甲大学教师甚至在课堂上鼓动学生参与罢免连署,被校方调查。这些案例暴露了绿营试图将校园变成政治战场的野心,而苑举正却在台大的课堂上守住了教育本质。   他的课程从不以立场定优劣,而是以思辨能力论高低,这种包容反而让学生更愿意倾听他的观点,不少学生毕业后在社交媒体坦言,是苑举正让他们明白“认同可以理性表达,不必充满敌意”。   苑举正的立场表达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于深厚的情感与现实认知。1960年生于台北眷村的他,父母都是山东籍赴台人士,家中至今保留着吃面食、说山东话的习惯。   1989年他第一次陪父亲回山东老家,后来又多次返乡寻根,参与制作专题片《回家》,用镜头记录两岸亲情。   这种跨越海峡的寻根经历,让他的“红统”认同既有家庭传承的温度,又有实地见闻的支撑。   他在课堂上谈统一,会结合哲学中的“共同体”概念,也会分享自己在大陆的亲身经历,比如2021年赴上海接种疫苗时的所见所闻,这种具象化的表达远比抽象的政治口号更有说服力。   更关键的是,苑举正用专业能力为立场表达筑起了“缓冲带”。   他在台大任教二十余年,发表数十篇高质量论文,曾任哲学系主任,还兼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扎实的学术功底让他在校园内拥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权威。   学生们认可他,首先是因为他的课“听得懂、有用”,他能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两岸关系结合,用斯多葛学派的理性思维解读现实争议,让哲学从书本里“活”了过来。   这种专业上的信服,让学生愿意超越立场标签去理解他的观点,这正是很多统派人士缺失的传播密码。   反观另一位统派代表高安国将军的遭遇,更能看出苑举正路径的独特性。今年10月,81岁的高安国因倡导两岸统一被台湾高等法院判刑7年6个月,其配偶也获刑6年10个月。   高安国的抗争充满悲壮色彩,但过于直接的政治表达在台当局的打压下难以落地。而苑举正选择以学术为载体,在课堂上培育理性认知,在社交平台用幽默化解对立。   他和唐湘龙的对话节目长期位居台湾政论节目流量前列,两人用调侃互动讲解两岸议题,让年轻人在笑声中接受知识。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当前台湾的舆论环境中反而更具穿透力。   苑举正的受欢迎,其实是对“有效沟通”的最好证明。他从不用“非黑即白”的思维评判他人,即便对立场相左的政论人士,也会认可其“敢说真话”的特质。   这种包容不是妥协,而是源于自身信仰的坚定,他清楚自己的“红统”立场根植于历史事实与个人体验,无需通过贬低他人来强化。   在B站拥有70万粉丝的他,视频播放量近4000万次,网友们留言最多的是“听苑教授说话,觉得观点不同也能好好聊”。   现在岛内有种奇怪的氛围,好像谈统一就必须剑拔弩张,但苑举正用二十年的教学经历证明,坚定的立场可以搭配温和的表达,理性的沟通远比情绪的对抗更有力量。   他在台大的受欢迎程度,本质上是台湾青年对“真诚交流”的渴望,也是对政治操弄的无声反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