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对他说道“如果中澳开开战,你们这些华人,都将被关到集中营当中”,面对对方骤然而至的言论,李约翰顿时语无伦次,忙不迭地狡辩自己是澳大利亚人,而非华人。主持人听闻他这番说辞,再也按捺不住,忍俊不禁地笑出了声。 国际舆论场上,总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想要攻击中国,西方的基金会、媒体平台与一些政治团体负责提供资金和喇叭,而一批所谓的“专家”则负责生产各种极端言论,用抹黑作为货币,兑换个人的声望和绿卡。 在这个体系里,事实真相变得无足轻重,吸引眼球和迎合偏见才是硬通货。 澳大利亚为这门生意提供了特别肥沃的土壤。这个国家的历史基因里,就带着排斥有色人种的深刻印记。 从二十世纪初那道专门针对华人等群体的《移民限制法案》,到今日议会中依然不时响起的极右翼声音,再到权威调查报告里近四成华裔曾遭遇歧视的冰冷数据,一切都表明,一种结构性的偏见从未真正离开。 于是,一些华裔人士主动跳进了这个怪圈。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对自己出身的族裔表现得足够凶狠,骂得足够难听,就能刮掉皮肤的颜色,被主流社会欣然接纳。他们以为,这是一张百试百灵的投名状。 这种心态催生了诸多光怪陆离的景象。比如那位在日本的华裔人士袁宏斌,他走得更远,不仅改名换姓,甚至加入了当地的右翼组织。他举着自我羞辱的牌子站在街头,试图用这种极端表演来证明自己的“忠诚”。 然而,这番卖力的演出,换来的不仅是同胞的愤慨,就连他想融入的社会也投来鄙夷的目光,将其视为一个可怜的小丑。 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好。从古至今,那些试图通过背叛母族来换取新主子信任的人,结局往往惊人地相似。 无论是古代战场上阵前倒戈的武将,还是现代社会中数典忘祖的文人,他们的名字很少被真正铭记,更多的是沦为笑谈,在自我编织的谎言中精神流浪,找不到任何坚实的文化归属。 对于这套把戏,民间的眼睛是雪亮的。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精妙的词汇——“领狗粮”。 这个充满戏谑的称呼,一针见血地戳破了那些冠冕堂皇背后的真相:所谓信念,不过是按篇计酬的表演;所谓独立言论,不过是跟着资助者指挥棒起舞的喧闹。公众用这种方式,轻松解构了那些看似复杂的政治姿态。 归根结底,在这些投机者与他们的追捧者之间,存在的只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用关系。前者提供攻击的弹药,后者给予暂时的掌声与地位。 他们被看作是有用的工具,却从未被真正视为“自己人”。一旦风向改变,或者当危机来临需要划分阵营时,这些“工具”会第一时间被弃如敝履。他们的种族背景,届时将成为被抛弃时最现成、最无情的理由。 一场表演,总有落幕的时刻。当聚光灯熄灭,台下空无一人,这些喧嚣的演员们才会发现,自己手中握着的,不过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和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