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对谈不仅是对宁波美术馆二十年发展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对艺术、建筑与城市化融合发展的深度思辨。这场跨越艺术与建筑领域的对话,为宁波乃至中国的城市‘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思考路径。”11月3日下午,宁波美术馆“仰山——许江艺术展”现场内思潮涌动、妙语连珠,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围绕“仰山说筑造”主题在现场展开深度对谈,共同回溯宁波美术馆20年发展历程,探讨艺术、建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

宁波美术馆坐落于宁波市江北区人民路122号,静卧在三江口北侧,东临甬江,南接历史悠久的老外滩。这座美术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62年的宁波轮船码头航运大楼。它曾作为宁波的重要交通枢纽,目睹了宁波港口的辉煌与沧桑。随着2001年最后一艘沪甬航线“天封轮”的停航,这座大楼迎来了新的生命。2005年,由许江牵头、王澍亲自设计改建的宁波美术馆焕然一新,重新开放。
许江在美术馆的选址、建设、发展的历程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澍作为宁波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师,不仅奠定了美术馆事业发展的空间形态,更将其打造成为宁波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在国内外的艺术建筑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适逢宁波美术馆建馆20周年,“百年船埠成艺馆,廿十春秋塑殿堂。几回吟啸几回转,一声长笛唤仰山。”许江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座建筑从工业遗存向艺术现场的转身。他以“缘起”“留存”“汽笛”三部曲深情回顾了美术馆的诞生历程。当年建议选择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码头改建美术馆,正是因为这里承载了几代宁波人的家园记忆。“这个美术馆只要建成了,它就已经200岁了。”

王澍分享了改造过程中的思考与挑战,怎样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保住城市记忆。当初,他坚持保留原有候船大厅的空间形态,采用“铜铁椽木”等材料,构建出兼具中国传统殿宇气质与当代艺术张力的建筑语言。馆身底部的砖墙来自苏州御窑厂的大城砖,象征着城市的根基;上部的钢结构与木结构则抽象地表达了船的意象,既呼应了码头历史,又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许江与王澍一起,保留了汽笛、塔楼和栈桥,让建筑继续诉说港口城市的故事,让城市记忆变的可触、可感,成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桥梁。

王澍主张将值得保护的文化遗产的概念扩大到城市、乡村中现存的所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他指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自2007年创立之初就提出“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学术主张,并通过“树石论坛”等学术平台持续探讨建筑文化遗产等核心议题。王澍强调,真正的城市更新不应是大拆大建的粗暴改造,而应采取充分协商、“零敲碎打”的渐进式更新策略。王澍从建筑文化普及的角度提出,社会各界应当增进对建筑艺术的尊重与理解,让每一座优秀的建筑作品都能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承载集体记忆、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他指出,建筑不仅是物质空间,更是文化容器,需要公众的共同呵护与理解。

许江用智利诗人聂鲁达提出的“杂食性”概念,生动比喻了文化事业的身份流动。他认为,王澍为宁波建造的两个重要建筑各具特色——宁波美术馆是杂食性的传播者,宁波博物馆是文化根性的奠基地。宁波市民在博物馆中认领自己的根性,又在美术馆里打开视野——这两个场馆虽然功能不同,但背后共同体现的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这正是宁波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