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马来西亚大肆进口稀土,这一下吉隆坡真慌了。马来西亚部长火速重申出口禁令,因设备和人员都来自中国! 马来西亚突然收紧稀土出口的消息,最近在全球资源圈掀起不小波澜。这个坐拥 1610 万吨稀土储量、手握全部 17 种稀土元素的国家,此前一直靠卖原矿赚零花钱,可 2025 年突然宣布不再出口稀土原材料,转而要找能带来技术的合作伙伴,这波操作背后藏着实打实的现实考量。 说起来,马来西亚稀土资源在全球排名第六。2024 年,该国仅产出 130 吨相关产品,便成功跻身全球前十。据此前估算,其地下蕴藏的稀土宝藏价值高达 500 多亿美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12%。 但过去只卖原矿的日子让他们越算越亏,一吨原矿的收入,还赶不上中国把它加工成高端产品后的零头,2025 年整个稀土产业能贡献的收益,离拉动经济的目标还差得远。 马来西亚敢于实施禁运,源于对稀土产业关键的洞察。其深知产业核心并非稀土矿,而是将矿转化为高价值产品的能力。这份清醒认知,让马来西亚在相关事务中持强硬立场。 在稀土领域,中国实力堪称全球翘楚。全球近九成的稀土精炼能力汇聚于此,中国不仅能将稀土纯度提至极高水准,且生产成本仅为国外的三分之一,彰显了强大的产业优势。反观美日澳这些国家,砸了不少钱搞研发,却始终跨不过技术门槛。 日本之前在澳大利亚、越南投的稀土项目,不是成本高得离谱,就是产量达不到要求;美国自己重启的矿山,连重稀土都分离不了,大部分精矿还得运到中国加工。 马来西亚最依赖的莱纳斯工厂,更是把这种技术差距体现得明明白白。这家工厂内,约七成关键设备源自中国赣州。 于现场作业的熟练技术人员中,超半数皆为中国人,彰显着中国技术与人才在此地的重要贡献。去年中国因为环保整改,晚了两个月发零件,这家工厂的产量直接掉了三成。 更关键的是,他们自己加工出来的产品纯度不够,成本还比中国高不少,卖原矿亏,卖成品也没竞争力,怎么算都不划算。 看清现实后,马来西亚开始主动求变。一方面划定了六个新的稀土矿区,要求中标企业必须把三成以上产品做成永磁体、催化剂这类下游产品,环保不达标就直接收回执照; 另一方面,和中国联手成立了绿色冶炼技术工作组,计划 2026 年一季度在关丹投产示范线,专门推进深加工和环保技术落地。 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转让,而是明确的国企对国企合作模式,中方计划在关丹建一座能年处理 3 万吨稀土精矿的工厂,产品纯度能做到顶尖水平,不过核心的高端技术还是保留在中国国内。 值得留意的是,于这场产业转型进程中,马来西亚始终力图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于复杂局势里谨慎权衡,以谋自身发展之契机。 从表面来看,他们与美国签订了稀土协议。然而,这份协议徒有其表,除了有限的资金支持外,并未给他们带来任何具有实质价值的技术。 马来西亚心里清楚,美日能给的只有钱,想要真正实现产业升级,还是得靠中国的技术、设备和人才。这次的出口禁令,说白了就是针对美日 “只买矿不送技术” 的做法,向中国释放合作信号。 中国在 2025 年出台的相关政策,也进一步巩固了技术优势。通过加强技术和相关服务的出口管理,确保核心能力不向外流失,这让马来西亚更坚定了合作的决心。 毕竟没有中国的技术支持,就算建了工厂也只是空壳,关键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都没法解决,产业升级就是一句空话。 从卖原矿到要技术,马来西亚的转变,本质上是全球稀土产业链话语权转移的缩影。资源再多,没有把它变成高价值产品的技术,终究只能充当 “原料供应商”。 而中国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正在成为全球稀土产业升级的关键推动者,这种实力也让越来越多的资源国主动递出合作橄榄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