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攻台,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台军,也不是美军,而是1945年,那个叫“栗林忠道”的日本鬼子!很多人以为我们打台湾,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高科技”战争,那就大错特错! 真正需警惕的,并非台军的军备,亦非美军或有的介入。八十年前,日本军官栗林忠道留下的战术阴影,才是真正的隐忧所在,不容小觑。 栗林忠道在 1945 年的硫磺岛战役中,用一套非常规打法让当时兵力装备都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吃尽了苦头。 那个只有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岛,被他打造成了一个地下迷宫,一万多日军没有在滩头硬拼,而是躲进了挖好的地道和隐蔽工事里。 这些工事四通八达,总长达到十八公里,里面有弹药库、指挥室甚至士兵居住的地方,火力点都伪装得极其隐蔽。 美军原本计划几天拿下小岛,结果硬生生打了三十多天,伤亡人数比守军还多,每推进一米都要付出惨痛代价。这种不正面抗衡、专打消耗战的思路,成了后来被人惦记的战术模板。 台湾的地形条件恰好给这种战术提供了复制的可能。中央山脉贯穿台湾南北,山里全是山洞、峡谷和茂密的树林,非常适合修建隐蔽工事。 如果有人照着栗林忠道的方法,在山里挖深达几百米的地道,把武器、物资都藏在地下,再把火力点伪装成石头或者树丛,常规的侦察手段很难发现这些隐藏的威胁。 卫星能拍到明面上的机场和军营,却找不到地道的入口;无人机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中也容易被遮挡,难以摸清地下工事的分布。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与日本近年来互动频繁,岛内的一些演习动作,隐隐透着硫磺岛战役的影子。时至今日,自栗林忠道以降,如新藤义孝之流,已然成为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典型象征。 往昔历史阴霾未因岁月流转而消散,在当下台海局势渐趋紧张之际,更是频频被人重提。台湾当局妄图推行所谓“纵深持久作战”“城镇韧性防空”之策。 部分政客公然鼓动全民“团结抵抗”,更宣称一切投降相关信息皆为虚假,其种种行径不过是逆历史潮流的徒劳之举。 不过这些设想很难真正落地,台湾的社会结构和当年硫磺岛的日军完全不同。现在岛内民心分裂,相关演习不仅没能凝聚共识,反而让民众怨声载道,再加上政客之间的内斗不断,所谓的 “全民死守” 很难形成实际战斗力。 而且解放军早就针对地下工事和山地清剿做了充分准备,小型侦察无人机能钻进狭窄的地道探查情况,专门的武器能有效应对隐蔽在地下的目标,对台湾哪些区域适合修建工事也早已摸查清楚。 先进装备在开阔地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面对藏在山里的地下工事,速战速决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即便明面上的军事目标被摧毁,后续还需要逐一清理这些隐蔽点,就像当年美军在硫磺岛那样逐洞搜索,这会不可避免地拖慢节奏。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力量还可能骚扰补给线,给推进带来更多阻碍。 美军的介入风险虽然存在,但有足够的手段将其拦截在有效范围之外,而这种提前修建的地下工事,就像藏在暗处的隐患,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 解决台湾问题,既要依靠先进的装备和强大的实力,也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历史遗留的战术威胁,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纳入应对方案中,才能确保过程顺利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