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外国记者问:美国拥有的核弹头可以摧毁世界1000次,难道中国人就一点也不害怕嘛?

外国记者问:美国拥有的核弹头可以摧毁世界1000次,难道中国人就一点也不害怕嘛?”对此,马斯克早已经给出回答:“中国并没有崛起,而是在回到本就属于自己的高位,自古中国就是世界顶尖的强国,他们有很多聪明的头脑,会做出许多伟大的事情……”   外国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大概还停留在“武器数量定强弱”的旧思维里,却没意识到现代大国竞争的赛道早就变了。   马斯克的回答之所以戳中要害,不是因为客套,而是他作为常年扎根中美科技圈的企业家,比谁都清楚:中国“回到高位”靠的从不是威慑,而是实打实的体系化能力。   这种能力,他在上海特斯拉工厂见过,在全球科技竞争的细节里看过,更在中美发展路径的对比中读懂过。   马斯克敢说中国“回到高位”,最直接的依据就是他亲身参与的上海超级工厂项目。   2020年工厂开工时,美国媒体还在嘲讽“中国想复制美国制造效率,至少得等三年”,结果上海工厂用10个月就实现首车下线。   2025年的年产量更是突破75万辆,比特斯拉德州工厂的产能高出一倍还多。   更让他意外的是产业链的响应速度:有次工厂需要一款新型电池组件,本土供应商从设计到量产只用了45天,而同样的流程在德国工厂要花6个月。   这种“中国速度”不是偶然,而是上下游200多家配套企业拧成一股绳的结果,从芯片到内饰,从模具到物流,整个链条都能快速响应,这是很多国家想学都学不来的体系优势。   对比美国制造业的现状,这种优势更明显。   美国佐治亚州的电动车工厂,因为供应链断裂曾停工三个月,光零部件运输就需要横跨三个州;而上海工厂周边5公里内,就能找到90%的核心配件供应商。   马斯克在内部会议上曾直言:“中国工厂的竞争力,本质是‘生态竞争力’,不是单个企业强,而是整个产业生态能高效协同。”   这种生态能力,让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有了底气,也让马斯克看到了中国“回归高位”的硬支撑。   外国记者纠结核弹头数量时,恰恰忽略了现代大国竞争的核心:谁能持续创造价值,谁能解决实际问题,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从来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突破瓶颈”。   2024年美国出台量子计算设备出口禁令,想卡住中国的脖子,结果不到一年,中国本土企业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量子测控系统,相关投资还翻了一倍多。   在芯片领域,中国用五年时间把自给率从不到两成提到了三成多,华为推出的3纳米芯片,直接打破了台积电和三星的技术垄断。   这些突破不是靠“砸钱”,而是靠“制度性保障”,从“揭榜挂帅”让企业牵头攻关,到“产教融合”让高校对接产业需求,整个创新体系都在围绕“解决问题”运转。   这种体系化创新,还体现在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上,这也是“回到高位”的另一层含义:不是像过去某些大国那样搞霸权,而是带动更多国家一起发展。   马斯克可能没关注到,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投行,截至2025年已经批准了202个项目,总投资近400亿美元,帮很多发展中国家修好了第一条高铁、建好了第一座光伏电站。   这些项目里,没有附加政治条件,只看能不能帮当地创造就业、改善民生,这和美国主导的某些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常常把援助和政治立场捆绑。   这种“共赢思维”,让中国在全球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也印证了马斯克说的“伟大的事情”不是靠威慑,而是靠贡献。   支撑这一切的,还有中国对教育和人才的长期投入,这是“回到高位”的根基。   2025年地方财政花在教育上的钱比去年多了六成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在了“产教融合”上,2万多家企业和高校合作,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行业最新技术,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比如在新能源领域,这种模式一年就培养了45万名技术工人,正好补上了行业的人才缺口。   相比之下,美国很多高校的工科专业还在跟产业脱节,毕业生要花一两年时间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中国这种“教育跟着产业走”的思路,让每年700万工程类毕业生不是“数字”,而是能实实在在推动创新的“动力”。   马斯克的判断,其实是戳破了一个误区:很多人还在用“崛起”的视角看中国,却没意识到中国本来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一极。   古代中国靠四大发明推动全球进步,现在靠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重回舞台中央,这不是“突然崛起”,而是“回归常态”。   外国记者问“怕不怕核弹头”,本质上是没看懂:中国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对抗”,而是靠“发展”,把自己的事做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更多国家愿意合作,这才是现代大国真正的实力。   参考资料: 美国被震慑住了?!外国记者问:美国拥有的核弹头可以摧毁世界1000次.......--台海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