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嘴,赖岳谦说,十年前当大陆提出2025年规划时,欧美那些国家非常的紧张,追着大陆一路猛打,打到后来却突然发现,自己被拖得精疲力尽,大陆没有被打倒,反而却发展得更加的强大。 十年前大陆 2025 规划刚公布时,欧美确实慌了神,这份聚焦高端制造的规划,把半导体、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列为突破重点,直接戳中了欧美长期把持的产业高地。 你可能还记得,2018年前后,欧美对大陆的“打法”有多直接——先是美国出台《出口管制条例》,把上百家大陆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核心就是卡半导体的脖子。当时全球顶尖的芯片制造技术攥在台积电、三星手里,大陆企业要做高端芯片,设计软件、核心材料甚至光刻机都得靠进口,欧美一断供,不少企业确实陷入过困境。就拿华为来说,2020年台积电停止代工后,它的高端手机出货量一度暴跌,很多人都觉得这会是大陆半导体产业的“致命一击”。 但没人想到,大陆企业没躺平,反而拿出了“啃硬骨头”的劲。中芯国际顶着压力,硬是在没有最先进光刻机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优化实现了14纳米芯片的量产,虽然和台积电的3纳米还有差距,但至少能满足汽车电子、物联网这些中低端市场的需求,解了不少企业的燃眉之急。华为也没闲着,一边搞鸿蒙系统替代安卓,一边把重心转向5G基站和工业互联网,现在全球每两个5G基站里,就有一个是华为造的,反而把欧美企业甩在了身后。 半导体领域的较量还没歇,新能源赛道上的反转来得更快。十年前,欧美还在对大陆光伏产品搞“双反”调查,说大陆企业“低价倾销”,想把大陆光伏产业扼杀在摇篮里。可现在再看,大陆光伏组件的全球份额超过80%,逆变器占70%,连德国、美国建大型光伏电站,都得从中国进口设备。电动车领域更夸张,比亚迪2023年的全球销量直接超过特斯拉,成了全球销冠,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全球市场份额接近40%,欧美车企想造电动车,绕不开中国的电池技术。以前欧美觉得新能源是自己的“后花园”,现在倒成了大陆企业的“主场”。 高端装备领域的突破更让欧美意外。十年前,大陆挖隧道用的盾构机,全靠从德国、日本进口,一台要几亿,还得看人家脸色。现在呢?中国造的盾构机不仅占了国内90%的市场,还出口到了欧洲、东南亚。去年“京华号”盾构机在汕头海底隧道施工,单日掘进量打破世界纪录,德国工程师来考察时,都忍不住感叹“中国速度太可怕”。还有高铁,十年前我们还在引进国外技术,现在复兴号完全自主研发,连印尼的雅万高铁——东南亚第一条高铁,都是中国帮着建的,欧美想抢都抢不过。 其实欧美之所以会“精疲力尽”,根本原因是他们搞错了方向。他们以为靠技术垄断和贸易限制,就能拦住大陆发展,却忘了大陆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还有14亿人的大市场。大陆企业被卡脖子后,反而能集中资源搞研发,而欧美企业因为断供失去了大陆市场,业绩下滑不说,还得应对国内的产业空心化。比如美国的高通,以前靠给华为供芯片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营收连年下滑,反而得求着大陆手机厂商合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