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仔细一瞧,却大惊失色

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仔细一瞧,却大惊失色,乞丐居然是自己的老师。被认出来后,乞丐却挥着手,让钱学森不要理他,离他远远的。 1969年冬的中关村大街,钱学森被一个裹着破棉袄的乞讨者拦住。看清那张冻得皲裂的脸时,他惊得攥紧了手——竟是自己在清华大学的恩师叶企孙。 叶企孙因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落魄的样子,叶企孙慌忙摆手驱赶,让钱学森“不要理他,离他远点”。 此时“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正酣,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半数停摆,不少资深学者被贴上“反动学术权威”标签,或下放劳动,或失去生活来源。 钱学森能自由散步,是因他主持的导弹研发属“国家核心任务”,受特殊保护,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敢公开为他人仗义执言。 很多人只知叶企孙是钱学森的“物理学启蒙老师”,却鲜知这位江苏学者的分量。他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192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是中国高校首个近代物理实验室的筹建者。 1930年代,他培养出的学生囊括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等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1934年在清华读本科时,叶企孙的《普通物理学》《近代物理》课程,为他后来从事航空动力学研究筑牢理论根基。 叶企孙沦为乞丐,并非偶然。1966年运动伊始,他就因“反动学术权威”身份和曾资助学生的经历被批斗。据清华大学档案馆记载,他珍藏的哈佛博士学位证书、与爱因斯坦的通信手稿被当众烧毁,毕生积累的物理实验数据被当作“废纸”丢弃。 1968年,他被污蔑“勾结特务”,审查期间遭受迫害,随后被“下放”到中关村附近的劳动点,因年近七旬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被停发工资和口粮,无直系亲属照料,最终流落街头。 钱学森与叶企孙的师生渊源,藏着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脉络。1932年清华本科课堂上,叶企孙发现钱学森对“流体力学与热力学交叉领域”的独特思考,特意将自己收藏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理论物理学导论》英文版借给钱学森,还在书的空白处标注关键公式的推导思路。 钱学森后来在《我的求学之路》一文中回忆:“叶先生的批注,让我对物理规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是课本上没有的收获。” 偶遇发生后,钱学森并未当场相认——他清楚,此刻与“反动学术权威”扯上关系,不仅自己的导弹项目可能受影响,更会给陈建功招来“攀附权贵”的罪名。 据钱学森秘书后来回忆,当天回到办公室,钱学森立刻让妻子蒋英取出家中20斤粮票和50元钱,又托相熟的校工悄悄找到陈建功,谎称“是学校补发的救济款”。 叶企孙的境遇并非个例,而是当时一批顶尖物理学家的缩影。与他同期留美的物理学家吴有训,被下放到中国科技大学的木工房劳动;曾在他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的赵忠尧,在中科院原子能所被安排打扫厕所。 这些学者的遭遇,导致1960年代中国近代物理研究几乎停滞——叶企孙开创的核物理、天体物理研究方向,直到1978年后才由他的学生钱三强重新接续。 1970年春,钱学森借“整理导弹研发基础物理资料”之名,找到时任中科院物理所革委会主任,提出“需要资深物理专家校订外文资料”,特意点了叶企孙的名字。 这段经历,叶企孙在1971年的日记中仅写了“得安身之处,谢知遇者”七个字,从未提及钱学森的暗中协调。 1977年叶企孙病逝,享年79岁。钱学森以“匿名学生”身份送了花圈,挽联上只写“恩师叶企孙先生千古”,未敢留下真名。 直到1979年叶企孙平反大会上,钱学森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首次公开讲述了1969年的偶遇经历,含泪说:“没有叶先生这样的奠基人,就没有中国的近代物理,更没有我们这些后来者的成就。 我们欠老一代宗师的,是迟到的公正与铭记。”这番话,成为叶企孙学术地位恢复的重要推动力量。 1950年代叶企孙培养的研究生,到1960年代多数被迫中断学术研究;而钱学森1955年回国后筹建的力学研究所,原本计划请叶企孙担任物理理论室主任,最终因政治运动被迫搁置。 这种人才断层,导致中国在核物理、天体物理等核心基础学科领域,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拉大了近20年。 对比当下,2018年清华大学设立“叶企孙物理奖”,首位获奖者正是钱学森的再传弟子。 颁奖仪式上,钱三强的儿子回忆,1978年钱三强重启核物理研究时,第一堂团队课就讲“叶先生的理论框架,钱先生的工程实践”,将两位恩师的学术传承串联起来。 回望1969年中关村的那场偶遇,叶企孙挥手驱赶的动作,既是学者的自尊,也是对学生的保护;钱学森的暗中相助,既是师生情谊,更是对知识的敬畏。 这段被尘封的往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不仅需要钱学森这样的战略科学家,更需要叶企孙这样的基础学科奠基人,而尊重与保护,才是让知识传承不息的根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