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就在昨天 乍得政府对外宣布 财联社11月4日电,据总台记者当地时间11月3日获

就在昨天 乍得政府对外宣布 财联社11月4日电,据总台记者当地时间11月3日获悉,因美国威胁对尼日利亚进行武装干预,引发安全担忧,乍得政府宣布立即关闭与尼日利亚的边境。此次事件的导火索,为美国释放将对尼日利亚实施武装干预的信号,乍得为避免波及而紧急采取隔离措施。(财联社) 回顾萨赫勒地区近20年战乱史可知,此举实则是基于历史教训的自保举措。2014年美国空袭利比亚时,乍得边境城镇瓦达伊遭流弹波及,造成30多名平民伤亡,“博科圣地”亦趁机走私一批武器。 此次乍得国防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2014年的教训不能重演,我们不想成为大国博弈的垫脚石。” 美国突然聚焦尼日利亚的原因,表面以“打击极端组织”为名义,实质是为掌控几内亚湾石油命脉。尼日利亚为非洲第一产油国,2024年对华原油出口占其总出口的38%,而美国雪佛龙公司在尼油田份额从2019年的22%降至2024年的15%。 特朗普政府近期推行“印太+非洲”双战略,急需夺回资源控制权,遂以“极端组织”为干预借口。美国非洲司令部官网行动预案明确提及“要确保能源运输通道安全”,实质是为保障对油田资源的掌控。 乍得的担忧,更源于自身军事短板,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5年数据,乍得全军共1.8万人,装甲车仅86辆,其中60%为2000年款俄制T-72,信息化设备基本缺失。 尼日利亚仅陆军就有12万人,且配备中国援助的翼龙-2无人机。若美国实施军事打击,极端组织极可能向乍得逃窜,以乍得军力难以拦截,甚至可能引发内战。 2008年苏丹达尔富尔冲突期间,乍得因收留难民引发叛乱,总统代比险些下台,这一历史教训尤为深刻。 更关键的是边境贸易的经济影响。马鲁阿边境走廊为乍得经济命脉,2024年该走廊牲畜贸易额达12亿美元,占乍得GDP的9%。 乍得牧民每年向尼日利亚出口50万头牛羊,尼日利亚的化肥、日用品亦通过该通道进入乍得。 关闭边境当日,马鲁阿市场羊肉价格上涨40%,乍得财政部紧急拨款2亿中非法郎补贴民生,足见其“忍痛自保”的决策逻辑。 此次事件中,尼日利亚的反应尤为值得关注。按常规外交逻辑,邻国关闭边境理应提出抗议,但尼日利亚外交部仅发布“遗憾”声明,未采取召回大使等强硬举措。 核心原因在于尼日利亚同样不愿被美国裹挟,2020年美国要求尼日利亚驱逐中国电信企业时,尼政府已采取消极应对态度,此次更希望规避冲突风险。 有分析将此次事件与1998年美国空袭苏丹对比,二者本质存在差异。1998年美国直接轰炸苏丹制药厂,属于单边强硬干预;此次美国尚未采取行动,乍得已先行实施边境隔离,反映出非洲国家已形成“提前避险”的应对意识。 法国的态度同样值得关注,作为乍得前殖民宗主国,法国外交部明确支持乍得决策,并提出“萨赫勒国家安全自主倡议”。 这一立场背后,是法国试图重塑非洲影响力的考量——2024年法国在萨赫勒地区驻军从5000人缩减至2000人,试图通过支持非洲国家自主决策重塑地区话语权。 2017年美国为尼日尔政府军提供打击极端组织的支持,投入3亿美元开展军事培训,然而尼日尔军队遭遇袭击时未战先溃。 核心原因在于美国仅聚焦战术培训,未解决当地民生问题,极端组织可通过物资援助拉拢民众。 此次尼日利亚北部已出现民众举着“不要美国炸弹”标语游行的场景,缺乏民心支撑的干预行动,大概率会重蹈此前覆辙。 乍得的行动印证了美国所谓“盟友体系”在非洲的脆弱性。美国长期将乍得视为“反恐盟友”,2024年更提供5000万美元军援,但乍得关闭边境的决策并未受美国立场左右。 这与欧洲盟友体系存在显著差异,非洲国家对主权高度重视,毕竟脱离殖民统治仅数十年。正如乍得总统代比之子、现任国防部长穆罕默德所言:“我们吃过殖民的苦,绝不会再当任何人的附庸。” 从普通民众视角出发,此次事件的核心启示在于:非洲不应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乍得关闭边境的决策,本质是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选择。 美国若真心助力非洲发展,应借鉴中国“一带一路”合作模式——2024年中国援建的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通车,直接带动20万人就业,客观上降低了极端组织的招募成功率。军事手段无法根治安全问题,推动发展才是反恐的根本路径。 当前来看,美国实施军事干预的可能性较低。 其一,尼日利亚持强硬反对态度; 其二,法国、沙特等国的行动客观上形成牵制; 其三,特朗普政府正聚焦2026年大选,不愿在非洲陷入战略泥潭。 预计一周后,待美国威慑言论的影响力消退,乍得或将以“极端组织威胁缓解”为由逐步开放边境。此次事件为非洲国家提供重要启示:依赖外部力量无法保障安全,构建自主安全体系才是根本出路。 信息来源:乍得因美国对尼日利亚军事威胁关闭与尼边境 财联社2025-11-04 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