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至30日,由国际颅面外科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承办的第21届国际颅面外科大会(ISCFS2025)在上海举行,大会主席李青峰、王旭东、穆雄铮三位教授共同出席。
本次会议以“跨越前沿:颅面外科的创新与整合”为主题,特邀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国际颅面外科协会创始会员澳大利亚颅颌面外科中心DavidDavid、协会前任主席EricArnaud(法国)、协会前任主席RichardHopper(美国)、候任主席IreneMathijssen(荷兰)及国际颅面外科协会秘书长JesseTaylor(美国)教授等莅临现场,汇聚了来自全球38个国家的500余位顶尖专家、学者与临床医生,共同探讨颅面外科的技术融合、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国际视野下的颅面外科:
起源法国,全球协作
颅面外科作为一门新兴而重要的专业学科,自20世纪中叶由法国教授PaulTessier奠基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本次大会上,多位国际权威专家回顾了学科起源,并分享了各国在不同文化、医疗体系下的临床实践与创新路径。
ISCFS主席穆雄铮教授表示:“我们期待与来自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正畸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儿科等多学科同仁齐聚一堂,共同推动颅面外科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本次大会科学委员会由来自美国、法国、巴西、日本、澳大利亚、印尼、荷兰等国的数十位国际权威组成,体现了全球颅面外科领域的高度协作与共识。

我国自己的颅面外科:
从跟跑到共同领跑的跨越
我国颅面外科的发展虽起步稍晚,但在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已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诊疗体系与学术范式。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作为中国颅面外科的重要发源地,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建光教授指出:“本次国际颅面外科大会落址上海,既是对上海乃至中国在该领域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更为全球顶尖专家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桥梁。我们期待以深度研讨为纽带,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携手探索颅面外科领域的未来机遇,共克行业挑战。”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教授回顾了该院与颅面外科的深厚渊源。他指出,早在1980年代,在张涤生院士的推动下,九院就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儿童医院颅颌面外科中心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国颅面外科与国际接轨的先河。“张涤生院士不仅是我国整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也是中国颅面外科的奠基者。”他补充道,“1977年,他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经颅内外联合径路治疗眶距增宽症手术,标志着中国颅面外科的正式起步。”
国际颅面外科协会创始会员、澳大利亚颅颌面外科中心DavidDavid教授深情回顾了他与张涤生院士在中澳颅面外科领域的开创性合作,二人当年携手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为两国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随着增强现实、机器人技术、虚拟手术规划、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应用,颅面外科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上海九院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教授指出:“多学科的合作是颅面外科建立和发展的根基,3D打印和3D模拟技术的出现让颅面外科跃上了新的台阶。九院颅颌面外科团队在严重面部毁损修复、复杂先天性畸形矫治、颅颌面美容手术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展现出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

面向未来的颅面外科:
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ISCFS,特设了多个前沿专题论坛,涵盖“虚拟手术规划与手术模拟”、“人工智能、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颅面团队协作与护理路径”等热点议题。在学习班课程中,除了延续历届大会均有开设的颅缝早闭相关颅面手术内容,创新性地开设了正畸与正颌外科专题学习班,由大会共同主席、来自上海九院的王旭东教授领衔,理论授课结合软件手术设计培训,不仅填补了大会在跨学科正畸正颌教学领域的空白,更能帮助学员精准掌握数字化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要点。
王旭东教授指出:“本届国际颅面外科大会在上海举办,是我们中国的实力得到了国际认可的体现,也代表着我们中国的颅面外科从奔跑到一起领跑的阶段。”
本届ISCFS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国界、融合技术与人文的深度对话。正如国际颅面外科协会秘书长、来自美国的JesseTaylor教授所述,在中国颅面外科从学习追赶到自主创新、从国内先行到国际引领的进程中,本次大会正是这一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协会将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联合全球力量,在生物材料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机器学习临床应用等方向持续突破,推动学科发展迈向新高度。
栏目主编:王艳辉文字编辑:王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