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90年代的2500亿,是什么概念?1994年全国GDP刚过4万亿,这笔钱相当于当年全国经济总量的1.5%,要是换成当时的猪肉价,能买1300多万吨,够全国人民吃小半年。 当年不少人盯着这笔“天文数字”犯嘀咕:把钱砸在长江上修大坝,啥时候能回本?如今三峡大坝稳稳运行20多年,“账本”一摊开,才发现当初算小账的人,还是太肤浅了。 要知道,把三峡放在整个国家的大棋盘上看,那它的价值,可就不是计算器能算明白的了。 三峡的核心收益是发电,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站,它的机组一年到头就没怎么闲过。从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到现在,年均发电量稳定在1000亿千瓦时左右,2020年甚至冲到1118亿千瓦时,创下历史纪录。 别小看这1000亿千瓦时电,相当于每年省了3120万吨标准煤,能少排8470万吨二氧化碳。更关键的是能卖钱,三峡的上网电价分不同区域,大概在0.25元到0.3元每度之间,取个中间值0.27元算,一年光电费收入就有270亿。 这还没算上输电线路的附加收益,20多年下来,光卖电就赚了6000多亿,早把2500亿的本金翻了两倍多。 有人可能会抬杠:“建大坝不光是修电站,还有移民安置呢!”这话没说错,2500亿里确实包含了百万移民的安置费,平均下来每个人25万,涵盖了住房、就业、社保等一堆花销。 但这笔钱不是打水漂,移民新区建了工厂,配套了学校医院,现在三峡库区的人均年收入比2000年涨了10倍还多,这笔“民生投资”早成了良性循环。 光靠卖电赚钱还只是皮毛,三峡真正的“压舱石”作用藏在防洪里,这账没法用计算器算。老辈人都记得1998年的洪水,长江中下游一片泽国,荆江大堤多次告急,300多万群众连夜转移,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几乎快赶上建三峡的钱了。 三峡建成后,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到了“百年一遇”,相当于给长江装了个巨型“水袋子”。2020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三峡水库连续拦蓄11次洪峰,把最大入库流量从7.5万立方米/秒压降到4.9万立方米/秒,直接避免了荆江分洪区启用。 要知道,光是分洪区一次启用的损失,就超过150亿,更别说保住的农田和城镇了。这些年算下来,三峡年均防洪效益超过200亿,这还没算上挽救的生命和家园。 航运的变化更能体现三峡的“隐形价值”。以前长江上游的航道被险滩阻隔,万吨级船队根本开不上去,重庆港的货物要先拆成小驳船,折腾半天才到上海,物流成本高得吓人。 三峡船闸建成后,相当于给长江修了“水上电梯”,3000吨级船队能直达重庆,万吨级船队可乘升船机快速通过,航运成本一下降了35%。 2023年三峡船闸通过量突破5亿吨,是2003年的10倍,相当于每年少开140万辆卡车。四川的钢材、贵州的煤炭、重庆的汽车,顺着长江一路飘到长三角,再换成海外的设备和原料运回来。光是航运效率提升带来的间接收益,每年就有上百亿,更别提给沿江经济带注入的活力了。 还有人没注意到,三峡的水资源调配功能。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洞庭湖、鄱阳湖见底,三峡紧急放水220亿立方米,保住了沿岸13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 2022年旱情更严重,三峡连续4个月向下游补水,累计放水量超300亿立方米,相当于2100多个西湖,直接稳住了江浙沪的供水和航运。这种“旱时送水、汛时拦洪”的调节能力,比单纯赚钱金贵多了。 当年不少人唱衰,说“这钱扔水里听响”,现在看是谁打了脸。要是没三峡,这些年长江流域的洪水、干旱得造成多少损失?沿江的钢铁、汽车、电子产业哪能安稳发展?更别说它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现在全国都在推“双碳”,三峡每年发的清洁电,相当于帮国家完成了1.5%的碳减排目标。 其实最该算的是“安全账”。1998年抗洪时,战士们抱着沙袋堵决口的画面还在眼前,那种人力抗天灾的无奈,现在成了“一键调洪”的从容。长江沿岸住着4亿人,贡献了全国45%的GDP,三峡就像个定海神针,让这方水土能安稳搞发展。这种“不塌的底气”,多少钱能买得来? 当然,三峡也不是完美的,库区生态保护、地质监测还有不少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不能否定它的价值。就像家里买保险,平时看着花钱,真出事了才知道有多重要。 说到底,三峡从来不是个“赚钱机器”,而是国家的战略工程。2500亿投下去,换回来的是百年安澜、清洁能源、黄金水道,还有4亿人的安全感。 这账本,得站在几十年的维度看才明白。你们说,这样的“回本”,值不值?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