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台湾《旺报》11月3日发文作出三大判断:一、美中正式确立 “平起平坐” 的竞争地

台湾《旺报》11月3日发文作出三大判断:一、美中正式确立 “平起平坐” 的竞争地位;二、美国极限施压策略未得逞;三、美中贸易“战术性休兵”,全球皆赢。 从日内瓦经贸会谈达成关税暂停协议,到军事领域的对等回应,再到全球经济的回暖信号,一系列事实印证:中美关系已进入新范式,单纯施压无效,合作方为共赢之道。 “平起平坐”并非口号,而是军事与经济领域的实质实力对等。从军事层面看,今年8月解放军在台海开展联合演训时,首次实现对美舰“对等跟踪监视”——国防部通报显示,美军“里根”号航母穿越台海期间,解放军055型驱逐舰“拉萨”舰全程伴航,距离保持在目视范围。 该场景在10年前难以实现,当时美军航母穿越台海时,中方仅能依靠岸基雷达监控。 从经济层面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总量达10.2万亿美元,美国为11.8万亿美元,差距持续缩小;在新能源汽车、5G等领域,中国已实现反超,全球每卖出3辆新能源汽车即有2辆来自中国。 美国的极限施压策略,已陷入“越压越反弹”的困境。第47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延续此前强硬路线,今年4月接连发布三道行政令,对中国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加征高额关税,甚至试图联合盟友构建“技术封锁圈”。 但实际结果显示,商务部数据表明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美出口额同比增长5.2%,实现逆势上涨。更关键的是,在被美国重点封锁的半导体领域,中国自主研发的28纳米芯片量产率已达90%,华为最新发布的手机已全面搭载国产芯片。 反观美国,其半导体企业因失去中国市场,今年上半年营收平均下滑12%,高通、英特尔等巨头多次游说政府放宽限制,“极限施压”已然沦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局面。 施压失效的背后,是中美实力对比的质变,这使人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的美日贸易战。当时美国通过《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成功压制日本经济。 中国则具备不同基础:拥有14亿人的超大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自主创新的决心。 以特朗普政府试图限制中国稀土出口为例,不到半年时间,中国即实现稀土加工技术全面升级,降低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这种韧性是美国此前未遇的,也决定了其施压策略的失败。 5月日内瓦经贸会谈达成的“战术性休兵”,为全球经济提供重要支撑。根据求是网发布的联合声明,中美双方同意暂停实施24%的高额关税,仅保留10%的象征性关税,同时取消多项非关税壁垒。 消息公布后,全球股市同步上涨,道琼斯工业指数单日上涨2.3%,欧洲斯托克50指数上涨1.8%。对普通民众而言,最直观的变化是进口商品降价——超市内美国加州车厘子价格下降30%,中国家电、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亦有所提升。 这种“休兵”并非妥协,而是双方理性选择,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发生贸易战,不存在赢家。 “全球皆赢”的核心逻辑,在于中美作为全球供应链核心的特殊地位。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美国掌握部分核心零部件技术,双方供应链断裂将导致全球汽车产能下降30%以上。 今年5月关税暂停后,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车企随即加大在华投资,大众集团宣布在天津新建新能源汽车工厂,预计年产能达30万辆。 能源领域中,中美重启页岩气、新能源等领域合作,推动全球能源价格稳中有降,国际油价从今年4月的每桶110美元降至目前的85美元,为全球通胀缓解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战术性休兵”不意味着矛盾消除,双方在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的竞争仍将持续。关键在于,双方已形成“竞争中管控分歧”的节奏。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近日记者会上所言,中国对美政策保持稳定,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该态度得到美方回应,特朗普在与中国领导人会谈后公开表示“与中国的对话富有成效”;尽管美国财长贝森特随后发表强硬言论,但此类“软硬兼施”的策略,对整体格局影响有限。 从历史维度观察,大国关系从“单极主导”走向“平起平坐”是必然规律。19世纪英国主导全球,20世纪美国崛起,当前中国的发展是历史进程的延续。 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今世界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中美不存在赢家通吃的可能。 此次贸易“休兵”中,中国获得更稳定的出口环境,美国企业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全球经济规避衰退风险,这正是新时代大国博弈的合理模式。 《旺报》的三大判断,本质是对中美关系新范式的精准概括。平起平坐的基础是实力,施压失效的关键是韧性,贸易休兵的核心是共赢。 未来,中美竞争将更趋激烈,但合作底线会更加清晰。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一范式意味着更稳定的经济环境与更丰富的商品选择;对全球而言,这是避免冲突、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核威慑时代下,大国间的理性合作,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