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决胜收官“十四五”]甘肃织密民生保障网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

中国甘肃网11月5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赵满同)11月5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争选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作专场发布。会上,省民政厅厅长苟保平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民政事业实现提质增效与快速发展,在健全兜底保障、应对重大挑战、服务基层群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增进了民生福祉,筑牢了民生根基。

基本民生保障网织密扎牢

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将救助覆盖范围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拓展到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切实从制度机制上兜牢了防返贫底线。较“十三五”末,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26.7%和26.9%,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增长34.7%和29.9%。目前,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80.18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0.98万人,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3.59万人、1.58万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提高8%。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有效落实,截至2024年底,累计发放“两补”资金31.8亿元,保障困难残疾人28.8万人、重度残疾人38.4万人。

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提质增速

老龄工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陇上可名银龄助名”等5个项目入选全国“银龄行动”老有所为重要品牌项目。建成59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养老服务领域完成养老服务条例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双立法”,构建了包含18项政策规划的法规体系。全省现有养老机构和设施8620家,床位11.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2.5%。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15.5亿元,建设520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9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建成15个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1072个老年助餐点,月均服务113万人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3万户,并为10万户社会老年人家庭提供改造补贴。精准落实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和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各项政策,惠及约70万老年人。

专项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婚姻登记服务自2025年5月10日起全面实行“全国通办”。婚俗改革深入推进,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实现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获中央预算内投资6.4亿元、福彩公益金1.8亿元支持,累计资助118个项目,火葬区县级殡仪馆全覆盖,县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占比超90%。“陇上可名银龄助名”行动和“乡村著名行动”深入实施,35万余条地名信息采集录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3.5万个乡村地名和利农惠农兴趣点在地图平台“点亮”。

相关社会治理日趋规范

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全面加强,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省登记社会组织1.63万个,在乡村振兴、促进就业等领域持续发力。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333家,较2020年增长83%,年度慈善捐赠突破5亿元。“十四五”以来,全省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130亿元,筹集公益金40亿元。

结对关爱行动创新实践

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25.1万名干部与26.6万名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人员结对认亲,帮办实事近60万件。设立专项基金募集1.82亿元,6661家社会组织捐款捐物1.42亿元,实施志愿服务项目7062个,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的社会风尚在陇原大地蔚然成风。

苟保平表示,“十四五”是全省民政事业发展速度最快、服务范围最广、资金投入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展望“十五五”,全省民政系统将牢记嘱托,紧扣大局,努力让弱有所扶、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成为陇原大地的温暖底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