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王毅正告德国。 根据中国外交部官网消息,11 月 3 日,中国外长王毅应德方请求

王毅正告德国。 根据中国外交部官网消息,11 月 3 日,中国外长王毅应德方请求,同此前取消访华行程的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通电话。王毅在通话中明确表示,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希望经历分裂之痛的德国能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台独”行径。 瓦德富尔临行前两天突然推迟访华,对外宣称“未能安排足够会谈”,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借口。 德国社民党议员阿赫梅托维奇直接批评此举发出“不良信号”,要知道在全球局势紧张的当下,中德直接对话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场闹剧的背后,是默茨政府上台后的政策混乱。 今年5月默茨当选总理后,提名北约前副秘书长瓦德富尔任外长,本身就藏着矛盾:一边喊着“摆脱欧洲对美依赖”,一边让深耕北约的鹰派掌外交权,本质上是试图在“战略自主”与“跨大西洋纽带”之间寻求平衡。 这种矛盾在对华政策上彻底爆发:工业界盼着依托中国市场提振经济,保守派又主张跟随美国推行“价值观外交”。 2025年前8个月,中德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中国重新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德国经济已停滞3年,对美出口还因关税受挫,若中德经贸再出现问题,制造业将难以承受。瓦德富尔取消行程时,工业界代表团集体缺席,这一态度明确表明——经贸合作比政治表态更重要。 王毅提“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不是翻旧账,而是戳中德国最敏感也最感恩的地方。1989年东德局势剧变时,西方国家还在观望,中国就明确表态支持德国人民自主决定国家命运,这种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立场,在当时的冷战氛围里尤为难得。 对比当年的苏联和法国,中国的支持更显珍贵。苏联曾担忧德国统一影响东欧势力范围,法国顾虑德国变强冲击欧洲平衡,只有中国从主权原则出发,坚定站在德国统一这边。 德国该记得,1990年两德统一后,中国是最早一批与统一后的德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国家。当时德国总理科尔访华,特意提到“中国的支持让德国少走了很多弯路”。现在瓦德富尔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变”,这话得配着历史听才知道分量。 两德分裂是二战后的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根源都是外部势力干涉和历史因素叠加。 但最终解决路径的核心都是“一个国家”原则:两德统一以“德意志民族单一国家”为基础,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这都是国际法明确支持的主权诉求。 更关键的是国际社会的态度,当年德国统一得到联合国认可,本质是尊重“一个德国”原则;现在180多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是国际共识。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搞“以台制华”,但连美国官方文件都没敢推翻一个中国原则,德国要是跟着起哄,先得问问自己当年统一时靠的是什么原则站稳脚跟。 瓦德富尔主动致电,本质上是受现实利益驱动。德国当前处境尴尬:跟随美国推行“去风险”策略,导致自身市场风险加剧;主张“欧洲战略自主”,又离不开中国的经贸合作与国际事务支持。 默茨政府期望通过对华合作重振经济,这一思路具有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触碰中国核心利益。2025年德国汽车业对华出口增长12%,稀土、半导体设备对华依赖度超过30%,这些数据比任何“价值观口号”都更具说服力。 英国《金融时报》直言取消行程是“超级外交灾难”,正是看透了德国“既想获利又想施压”心态的不切实际。 王毅提出“不搞麦克风外交”,针对性明确。此前瓦德富尔试图以稀土、半导体出口管制为由进行“居高临下的指责”,却忽视了中德合作的双向性:德国向中国出口汽车、机械,中国为德国提供稀土资源与市场空间,双方存在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若真的陷入对抗,德国制造业将首先承受冲击。 这次通话不是终点,是中德关系的“校准器”。瓦德富尔说“期待尽早访华”,但能不能谈出成果,就看德国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从历史来看,中德关系处于良好发展阶段的核心前提是“相互尊重”: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德联手稳定欧元区;2020年疫情期间,中德相互提供医疗援助;当前全球经济低迷,更需要延续这种务实合作模式。若德国跟随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不当行动,将同时损害历史情谊与现实利益。 此次通话也是对欧洲国家的明确提醒:主权问题不存在讨价还价的空间,与中国开展合作必须遵守基本准则。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龙头,若能坚定秉持“一个中国”立场,将为其他欧洲国家树立重要示范,有效对冲美国构建“遏华联盟”的企图。 国家之间的交往,核心在于“将心比心”与“利益互嵌”。中国当年支持德国统一,是坚守主权原则;如今要求德国反对“台独”,同样基于这一原则。 瓦德富尔若希望访华取得实质性成果,需正视“分裂之痛”的历史记忆,深刻理解“相互尊重”的核心内涵——这一认知比任何谈判文件都更为关键。 信息来源:应德方请求!王毅同德外长通话! 看看新闻Knews 2025-11-03 23:10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