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见习记者王灵婧
近日,福建省残联联合省委社会工作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等18个部门共同印发《福建省关于加强孤独症群体全生命周期关爱服务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筛查诊断、干预康复、融合教育、就业服务、托管照护、社会融合、组织保障七大维度出台具体举措,为孤独症群体提供全链条、多元化的关爱服务保障。该措施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措施》明确实施儿童孤独症全面筛查,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承担复筛,强化家长宣教与初筛异常儿童追访管理;同时规范医学诊断服务,要求2025年底前认定公布符合条件的孤独症诊断医院及医师名单,保障复筛阳性儿童获得高质量诊断服务。
推动融合教育发展方面,《措施》提出健全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各设区市要以独立建校、设立分校或附设教学部等方式,逐步扩大孤独症教育资源供给;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增设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落实孤独症儿童科学评估和“一人一案”安置机制,优化孤独症学生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2027年底前,各县(市、区)特教学校或附设特教班均应具备招收孤独症儿童就读条件。同时,将孤独症教育纳入我省“十五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快配足配齐与孤独症学生规模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针对孤独症群体就业难题,《措施》明确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制定特教中职部(班)设置标准,结合地方产业特色设置专业并开展针对性培训;实施就业援助计划,每年举办不少于30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补贴政策,推动国有企业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并采购相关产品服务;推进辅助性就业,要求2026年底前每个设区市至少有1处金融机构闲置场所用于孤独症群体就业创业,2025年底前推动龙头电商平台助力其就业创业。
在托管照护与社会融合方面,首次提出将孤独症群体及家庭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落实低保、临时救助、“两项补贴”等保障政策,完善托养照护服务并拓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范围;强化社会参与,三年内组建10支青年志愿者关爱服务队、培育10个志愿服务项目、开展300场次志愿服务,2028年底前各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家长自助互助基地;推广科技助残,将孤独症研究列入“十五五”科研攻关方向,2025—2026年开展20项以上基础研究和应用项目,2026年6月前建立关爱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审核:林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