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印度人,突然晴天霹雳。 深圳近期打击37家印度人注册的空壳公司,这事看似突然,实则是对长期存在的灰色操作的精准打击,早该这么干了。 这些空壳公司压根不是搞经营的料,说白了就是些专门给“钻空子”量身定做的工具,核心目的就是帮印度人把留学签证当成“跳板”,再用虚假的工作关系刷出居留资格,本质上就是打着合法旗号的“滞留套路”。 这事得从源头说起,为啥这些印度人要跑到深圳来玩这套?看看加拿大的数据就明白了,2025年八月印度学签拒签率飙到了74%,两年前还只有32%,而中国申请者才24%,差距大得离谱。 加拿大那边查出上万份可疑录取信,资金审核也卡得死,不光要看流水,还得把钱的来源、流向扒得明明白白,以往“活期+存折”就能过关的日子早没了。 美国也在收紧技术移民,这些想走“留学-移民”老路的人没了出路,自然就把目光转向了亚洲,深圳成了他们眼里的“替代选项”。 更关键的是,在深圳搞这种空壳公司成本低得惊人,简直是为钻空子量身打造的“捷径”。 网上流传的印度博主视频里,把流程拆解得明明白白:先持旅游签进来,在深圳租个800块的办公室,再花1000块办张营业执照,前后1800块钱就能搞定“工签申请主体”,之后就能给自己或亲友开工作证明,一套操作下来,把“居留”变成了生意。 深圳对外籍人士注册公司的门槛本是为了吸引外资,只要有护照翻译件、租赁合同和一万块注册资本就行,没想到被这些人当成了漏洞,注册的公司连正经办公桌都没有,社保人数为零,更别说实际业务了,和之前被曝光的“空挂地址”骗资质的公司如出一辙。 可正规的外国人来华工作哪是这么回事?深圳政府早有规定,想拿工作签得有确定的用人单位,要么是“高精尖缺”的A类人才,要么是有学士以上学位和两年工作经验的B类人才,得真能为城市发展做事才行。 2024年深圳给印度籍发的工作许可数量排第三,六成以上是搞信息技术和商务服务的,这些都是实打实有岗位需求的。 就像前海2025年3月的国际招聘会,腾讯、华为这些企业带着1200个高含金量岗位招人,吸引了20多国的1150名外籍青年,巴基斯坦的约瑟夫带着研究员的履历去面试,这才是深圳欢迎的人才样子。 那些靠空壳公司混居留的,根本没法和这些真材实料的求职者比,纯粹是占着名额浪费资源。 这些空壳公司的危害可不止是“占名额”这么简单,深圳现在人才总量都719万了,光留学回国人员就超23万,每年还在通过“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25年上半年就引了300名,其中44%是世界知名大学的博士。 这些真人才来深圳,要么搞科研突破,要么带技术创业,是推动深圳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第一的核心力量。 可空壳公司一多,监管部门得花大量精力去甄别真假,原本能快速通过的正规申请,可能因为要排查风险而变慢,无形中给真人才设置了障碍。 就像有些地方因为虚假材料多了,连合法的申请都得反复核验,这不是让真金被沙子埋了吗?更要命的是,这种操作会搅乱整个外籍人才市场的秩序。 深圳之所以能吸引到MIT的青年科学家、国际知名企业的高管,靠的是“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口碑,以及实打实的政策支持——罗湖区给青年人才最高25万补贴,前海有“一站式”人才服务,这些都是给真正干事的人准备的。 可要是让这些靠空壳公司“死赖着不走”的人占了便宜,难免会让真人才觉得不公平,甚至怀疑这座城市的人才筛选能力,长此以往,谁还愿意来?这可不是小事,人才流动很现实,哪里环境干净、机会公平就往哪里去。 好在这次打击行动不是摆样子,背后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介绍外国人非法就业要罚5000块一人,非法聘用的企业罚1万一人,严重的还得负刑事责任。 这37家被查的公司,就是给所有想钻空子的人敲了警钟:深圳的开放是有底线的,欢迎的是带着真本事来共创的人才,不是抱着“混居留”心态的投机者。 而且从趋势看,不光深圳在补漏洞,全国都在收紧对虚假居留的管控,毕竟谁也不想让辛苦搭建的人才政策,被这些“不入流的套路”给毁了。 说到底,深圳打击这些空壳公司,不是不欢迎外籍人士,恰恰是为了保护真正的人才生态。 这座城市需要的是能在华为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的工程师,能在高校实验室搞出科研突破的学者,能带着项目落地创业的创业者,而不是那些把公司注册成“居留道具”的投机者。 把这些钻空子的清除干净,正规的申请流程才能更顺畅,真人才才能更安心地留下来,这才是对深圳“全球人才高地”定位的真正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