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国防部突然宣布了!正式就网上流传的“我方在南海使用强大电磁攻击致使对方飞机坠

中国国防部突然宣布了!正式就网上流传的“我方在南海使用强大电磁攻击致使对方飞机坠落”的说法辟谣,表态称未动用所谓的高威力电磁武器,但同时提醒公众,这类电磁手段确有可能对飞机航电系统造成干扰或损害,需要通过技术和调查来甄别真相。 10月26日美军两架飞机在南海坠毁,网上开始流传“某国侦察机在南海坠机”的消息,随后“中方电磁攻击所致”的说法随之出现。传言出现后,三亚海事局于11月4日发布公告,宣布南海部分海域11月4日至6日进行军事训练并禁止驶入。 据空军航空兵部队退役人员分析:“现代军机均具备电磁防护设计,仅大功率电磁脉冲武器近距离攻击才可能直接导致坠机,而此类攻击属于宣战级别,不可能在无官方通报的情况下实施。”国防部的辟谣符合军事逻辑。 国防部的声明未绝对化表述,反而点出“电磁手段可能干扰航电系统”,这一表述至关重要。此举并非含糊其辞,而是对军事技术现实的客观陈述。 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AGM-88反辐射导弹攻击伊拉克雷达站,该导弹通过电磁信号追踪目标,虽未直接攻击军机,但已体现电磁对抗的实战价值。 2018年的案例更具参考价值:美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在与F-22的模拟对抗中获胜,核心依靠其搭载的电子干扰系统压制F-22航电系统。 这种干扰不会直接导致坠机,但会造成雷达失效、通信中断,在实战中与失去探测和通信能力无异。国防部的提醒,点明了现代空战的核心博弈点——电磁权争夺。 此类传言在南海出现并非偶然,背后是中美在南海的电磁对抗已持续展开。美国国防部2024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显示,中方在南海岛礁部署“具备电子战能力的雷达系统”。 美军同期亦加大投入,2025年以来累计派出12架次EA-18G电子战飞机赴南海活动,频次较去年提升30%。 高频次的电磁侦察与反侦察行动,易引发误判及传言扩散。2023年曾发生类似事件:美军P-8A反潜机在南海靠近中方训练海域时,出现航电系统短暂异常,美方一度炒作“遭中方干扰”,最终调查证实为自身设备老化所致。此次传言大概率是历史重演,仅被夸大渲染为“电磁攻击坠机”。 从国际舆论战视角分析,传言发酵存在明确动因,经梳理可见,最早散布“电磁攻击”说法的,是数家长期被曝接受美国军工集团资助的西方媒体。 同期正值美国政府推动2026财年国防预算增长,其中“应对中国电磁战威胁”相关拨款达58亿美元。制造“中国电磁威胁论”,本质是为增加军费制造借口。 此类事件同时反映出公众对电磁武器的认知偏差,部分公众将电磁武器等同于“科幻级杀器”,认为可实现装备全面瘫痪,实际并非如此。 电磁武器分类明确,如我军公开的“车载式电磁干扰系统”,主要针对无人机实施干扰,作用距离仅数公里,且会严格控制范围以避免误伤民用目标。 历史实战案例显示,电磁武器的实战效果并非绝对。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期间,美军使用电磁脉冲炸弹攻击电力系统,虽造成部分地区停电,但南联盟军事通信系统通过备用频率迅速恢复。可见电磁武器并非“万能武器”,其效果受目标防护能力、使用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 回归此次辟谣事件,国防部的表态展现出精准的战略考量。声明既澄清“主动攻击”的不实信息,避免外交摩擦升级,又客观指出电磁干扰的现实风险,同时向外界传递“中方具备相关能力”的信号。这种“澄清+警示”的表述策略,威慑力优于单纯否认。 从地缘政治层面看,南海的电磁博弈还会持续升级。随着中国海军在南海活动的常态化,对电磁环境的掌控能力必然不断提升。 而美军为维持其“海上霸权”,也会加大电子战力量的投入。但双方都清楚,电磁对抗可以搞,但不能突破“直接攻击对方军机”的红线,否则很可能引发武装冲突,这是中美都不愿看到的。 公众看待军事传言应把握两项原则:一是采信权威信源,诸如国防部、军方媒体的通报具备可信度,网络“匿名消息”“内部人士爆料”多为谣言;二是具备基础军事常识,明确“宣战级别攻击必然有官方通报”“单一武器无法决定战局”等基本认知,以此避免被误导。 中国是最早倡导“电磁空间非军事化”的国家之一。2019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关于防止电磁空间军备竞赛的倡议》,该倡议遭到美国反对。美方一边反对电磁空间军备控制,一边炒作“中国威胁”,双重标准的立场明确。 此次“电磁攻击坠机”传言,既是典型的舆论误导事件,也是中美南海博弈的缩影。国防部的辟谣既澄清了事实,也展现了大国战略定力。 未来南海较量将更多聚焦电磁、网络等“无形战场”,谣言与舆论战会成为战场延伸。公众应做到擦亮眼睛、不信谣不传谣,同时对国家国防实力保持信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