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部戏把老板拍到破产,却把演员送上影帝——这在港片史上只发生过一次。 1990

一部戏把老板拍到破产,却把演员送上影帝——这在港片史上只发生过一次。 1990年,邓光荣掏4000万港币让王家卫拍《阿飞正传》。 戏拍完,票房900万,公司“影之杰”直接关门。 邓光荣私下骂王家卫“没剧本、烧大钱”,却还是出席了金像奖颁奖礼。 那一夜,张国荣捧起人生第一座影帝奖杯,镜头扫过邓光荣,他苦笑鼓掌,场面像冷笑话。 向太后来补刀:“投王家卫的老板,轻则亏本,重则破产。”她没夸张。 同年代的《东邪西毒》也亏得惨,逼得刘镇伟七天拍《东成西就》回血。 奇怪的是,亏钱的片子后来都变成经典,靠海外版权和国际影展慢慢把账填平。 艺术赢了,只是赢得很慢。 张国荣的转型更微妙。 偶像出身,这次演一个“连鞋底都是孤独”的浪子,金像奖评委说:他把颓废演成了性感。 观众第一次发现,原来偶像也能这么会演。 几年后,“旭仔”成了港片颓废美学的模板,谁再演浪子都要跟他比一比。 站在今天回看,那像一场豪赌:老板押上身家,导演押上名声,演员押上形象。 赌桌翻牌时,有人破产,有人封神。 我们普通人不会拍4000万的电影,但都在生活里做过类似赌注——押青春开公司、押感情换未来。 有时血本无归,有时意外登顶。 张国荣捧起奖杯那一秒,镜头没拍到的是后台的邓光荣。 他后来承认:那片子的艺术价值,够他亏十次。 一句话,把输赢说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