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济宁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引领,通过生态治理、产业转型、文化传承的多元协同,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地方实践样本。
科技护航,筑牢黄河安澜防线
“过去巡查全靠双腿步行、手工记录,如今有了智巡APP和无人机,效率提升了三倍不止!”济宁梁山黄河河务局小路口管段的张勇兴奋地展示着智能巡查系统。
确保黄河安澜是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如今的梁山黄河工程管理一线,视频监控、无人机、远程会商系统等智能设备已成标配。
“我们已部署67处视频监控、5台无人机和4套远程会商系统。”梁山黄河河务局工程管理科科长李忠伟介绍,“科技赋能让工程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这些智慧化手段使巡查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置工程隐患,保障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据统计,近年来梁山黄河河务局累计完成根石探测20处、366道坝岸、1247个断面,实施堤防隐患探测9.432公里,汛前工程安全普查整改隐患699处。
同时推进的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和雄商高铁补救措施工程,通过建设高标准堤防段,沿黄两岸构建起集防洪保障、抢险交通和生态景观功能于一体的堤防工程体系,整体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筑基,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济宁的实践表明,只有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随着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济宁沿黄区域的临河防浪林、堤顶行道林、背河生态林体系,已形成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廊道。
2023年,以梁山黄河堤防为核心的“河和之契”黄河风景道获评“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梁山黄河堤防工程实现了景观价值与生态功能的双重提升。
这一成果得益于当地坚定履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责任,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山东超华环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作为济宁本土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污染源为产品喷涂产生的VOCs废气。为响应国家减排政策,企业今年决定投资420万元升级废气治理设施。
当地政府获悉企业需求后,主动对接帮扶,成功争取到170.1万元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助力项目快速落地。“感谢生态环境部门的精准帮扶,专项资金大大加快了改造进程。”企业负责人对此深表赞赏。
铁水联动,构建物流新格局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济宁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港航物流枢纽的转变,正是沿黄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生动缩影。
曾以煤炭、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著称的济宁,正经历着深刻的产业转型。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5年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中,梁山港“瓦日铁路-京杭大运河”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成功入选,成为山东省唯一上榜的内河港口项目。
济宁市港航资源禀赋优越,是全国28个内河主枢纽港之一,也是北煤南运、南货北调的重要枢纽。瓦日铁路、新兖铁路在济宁与京杭运河交会,形成联通长三角、珠三角的“丰”字形物流大通道。
依托这一优势,济宁全力推动内河航运与现代产业融合。目前,济宁港已开通集装箱航线29条,通达上海、武汉等50多个港口,覆盖全国20个省份152个城市,货物品种达100多种,国际物流延伸至16个国家。
当前,济宁正以京杭运河为轴线,布局“一轴六园”,加速建设梁山港煤钢物流园、邹城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等6大百亿级临港产业园区。
“我们将继续深化资源整合,通过港航物流带动临港产业,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协同融合,推动产业板块集群发展。”济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表示,到2027年将初步建成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实现航运物流要素集聚,数智化、绿色化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文化赋能,传承黄河千年文脉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拥有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独特文化优势,黄河文化与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在此交融共生。
近年来,济宁扎实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编制《济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系列实施方案,构建“一核两带三极四区”的国家文化公园总体格局,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等五大工程。
通过建立“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落实台账,推进南旺分水枢纽等58个重点项目,启动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确保黄河国家战略落地见效。
在文化传承方面,济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梦圆黄河滩》荣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奖,山东梆子《竹竿巷》成功搬上舞台,《山东梆子腔》获群星奖,《岁月》摘得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
同时,济宁每年定期举办水浒文化旅游节、黄河运河两河非遗大会、黄河大集等文旅活动,借助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平台,持续扩大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大河奔流,生机无限。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道路上,济宁正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壮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