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郑丽文把台湾史讲成一堂“晚到的家书”,让海峡这头的人听完心里一酸。 她先摊

郑丽文把台湾史讲成一堂“晚到的家书”,让海峡这头的人听完心里一酸。 她先摊开1895年的旧伤口:清廷一纸《马关条约》,把台湾当抵押品交给日本,50年殖民,两代人被抹去姓氏;1945年光复没多久,又迎来“白色”戒严,本地话连在课堂说都要罚跪。于是“祖国”两个字,在台湾很多人的记忆里,先绑着“被抛弃”,后又贴着“高压”标签——情感上自然转不过弯。 但这种历史包袱,并没有让郑丽文将责任全数推给对岸。她反而从民进党内部的亲身经历切入,指出台湾社会对大陆的误解,部分源于某些政客的刻意操弄。早年她在绿营时,也曾相信“台独”是出路,但亲眼见证大陆的发展后,她意识到对抗只会让台湾陷入困境。这种转变不是投机,而是基于事实的清醒——她发现民进党高喊“爱台湾”的同时,却把民生当筹码,甚至不惜以健康为代价推动“莱猪”进口。 郑丽文的勇敢,在于她敢在蓝绿阵营中直面问题核心。2020年,她抱着一筐本地猪肉冲上立法机构舞台,将莱克多巴胺检测报告甩在苏贞昌面前:“你说安全,敢让你家孩子每天吃吗?”这一问,不仅戳破了政客的搪塞,更让民众看到有人愿为他们的餐桌安全拼命。而她从绿营转投蓝营后,并未因身份转变而模糊立场。当国民党内有人提议删除党纲中的“统一”二字时,她当场拍桌怒斥:“连这两个字都不敢提,还谈什么守护台湾?” 她的行动始终围绕“为民争利”展开。例如,她推动两岸论坛从虚名转向务实,促成高雄莲农卖出两万斤水果;她批评民进党限制台商与大陆合作时,直接搬出就业数据:“几十万家庭靠两岸贸易吃饭,断他们的路,等于逼人喝西北风。”这些举措背后,是她对台湾现实的深刻理解——民众要的不是口号式的“独立”或空洞的“维持现状”,而是能踏实赚钱、安心生活的和平。 郑丽文的政治轨迹,折射出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许多人既不愿被“台独”绑架而冒险,又对统一心存疑虑,这种纠结恰是历史伤痕的延续。但她选择打破循环:通过促进两岸经济融合,让民众从实际利益中重新认识“家书”的意义。正如她所说:“台湾人就是中国人,这是写在我们基本法里的真相。” 对此,各位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