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55年,开国少将李迎希,因为误会,授衔时评低了一级,他对此十分不满,就写信给

1955年,开国少将李迎希,因为误会,授衔时评低了一级,他对此十分不满,就写信给粟裕:“麻烦老首长给我当个证明人!” 说起1955年的大授衔,那可是新中国军事史上的头等大事。中央军委根据各位将领的战功、资历、品行、部队出身等方面综合考量,对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评定,首先由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各高级院校党委讨论提名,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对名单进行逐个审查和反复衡量。每个人的军衔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可李迎希这事儿却出了岔子。 李迎希这个人,1928年就入党了,资历够老的。在早期,陈锡联这位上将甚至都是李迎希的部下。可是革命路上哪有一帆风顺的,1932年的一次政治事件,导致李迎希意外被政治审查,之后很多年里,李迎希一直是团级干部,从没有晋升过。这一蹲就是好多年,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重新得到重用。 转机来了。1948年济南战役前夕,山东兵团参谋长刘少卿临时调往其他部队任职,大战在即,粟裕必须要重新选一位能征善战,有头脑的参谋长。粟裕这个人选将识才,思来想去,粟裕还是觉得战术素养高的李迎希比较合适,就这样,刚刚养病结束的李迎希成为了参谋长。 当时李迎希担任华野第八纵队二十二师师长,突然被升任山东兵团参谋长,这是一个跨跃式提拔。说实话,李迎希一开始还不太愿意,他认为自己能力尚浅,不适合当参谋长,因此他特意找粟裕请辞。可粟裕看人准着呢,硬是把他留下了。几天后,中央军委还下达了一道正式的任命文件,应该来说,李迎希是山东兵团参谋长,这一点是确定的。 李迎希也争气,济南战役打得漂亮,淮海战役更是发挥出色。战役胜利之后,李迎希因表现优异而被政委谭震林挽留下来,李迎希就这样在参谋长的位子上坚守了几年,他在淮海战役中指挥部队屡次化险为夷,体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新中国成立后,李迎希是工程兵实际上的一把手,1955年,在大授衔前,李迎希被任命为武汉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按职务看,这妥妥是中将的料。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是上将,副司令员王建安55年是中将,次年,王建安又提升为上将,哪怕是当时的兵团政治部主任谢有法也是中将,按照职务级别来看,李迎希这个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是差不多平级的,一个中将的确是有资格的。 可授衔那天,李迎希拿到的是少将肩章。李迎希的老搭档王文轩参与了评衔的相关工作,很早就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他。然而等到授衔的那天,李迎希只获得少将军衔。武汉军区比他排名靠后的副司令员孔庆德、杨秀山、李成芳、毕占云等人则都是中将,这很不寻常。 要是就这样,李迎希也就认了。毕竟他这个人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才参加革命的。可偏偏有人说闲话,在李迎希被改授少将后,少部分同志却说,这是因为李迎希级别不够,当年不是山东兵团参谋长,而是副参谋长,这才是李迎希改授少将的原因。 这下李迎希不干了。军衔低点没关系,可不能让人胡说八道。李迎希对妻子谢荃说道:“这些人怎么可以乱说呢?改授少将我无所谓,毕竟,我参加革命,又不是为了军衔,可是这件事,我必须要澄清,我要给老领导粟裕同志写信,他能够证明,我当年就是山东兵团参谋长。” 他妻子谢荃倒是看得透彻,谢荃叹气道:“你啊,你这个牛脾气什么时候能改啊!这些人这样子说,还不是因为你脾气太倔,经常得罪人。”这话说得在理,李迎希这个人就是个急脾气,有啥说啥,不会拐弯抹角,得罪人是难免的。 李迎希写信的事儿很简单,就一句话:麻烦老首长给我当个证明人!粟裕收到信后也不含糊,粟裕收到李迎希来信后,立即给李迎希写了一封回信,除了证明李迎希当年的确被自己任命为山东兵团参谋长外,粟裕还告诫这位老部下,对于评衔问题,要平心气和地对待。 粟裕这封回信等于是给李迎希正了名,粟裕将军收到李迎希的来信后,他详细阐述了李迎希当年的情况,并且明确指出他确实是山东兵团的参谋长,而不是副参谋长。不过话说回来,粟裕的信件为李迎希做了证明,不过授衔之事已成定局,结果无法更改。李迎希仍然是少将。 这事儿的真相其实挺复杂的。有历史学家指出,所谓的,有人说李迎希解放战争时期是山东兵团副参谋长,进而导致李迎希改授少将,这一点,很大概率不是真实历史事件。要知道,1955年评衔是一件非常严谨的政治军事工作,评衔小组每一位成员,都是党性过硬的同志,评衔负责人罗荣恒更是一位一心为公的好同志,不可能随便听信谣言就改人家的军衔。 真实情况可能是这样的:有专家曾指出,李迎希将军这情况,似乎少将有些低了,中将则高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1965年,中央给李迎希定行政级别时,给他定的是6级,这可是中将最高行政等级,少将只是8、9级。看来中央心里有数,知道李迎希的真正价值。 李迎希得到粟裕的证明后,气也顺了。经历了授衔最开始的些微失望之后,李迎希很快想起了自己的初心,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少将的军衔。他给粟裕大将写信,根本目的并不是重新回到中将的位置上。只要能把问题说清楚,那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