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任然
“多亏了你们一次次上门,我们这个家才没散……”一对曾因误会险些分离的夫妻,在“老妈妈调解队”持续数月的耐心疏导与暖心回访后终于冰释前嫌。“要不是‘老妈妈’们先出面调解,我们两家说不定真要闹上法庭了。”一起因宅基地引发的多年积怨,也在“老妈妈调解队”与司法所的协同努力下成功化解……
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的乡间村落,“有纠纷找‘老妈妈’”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习惯做法。“老妈妈”是由当地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调解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老妈妈调解队”始终坚持“植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组建原则,在践行“耐心倾听、用心调解、爱心回访”的“三心”工作法中善用巧劲儿,并积极融入多元共治体系,以真诚和智慧获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巧算“人情账”
广元市朝天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队伍组建上,区妇联坚持“65岁以下、具备3年以上基层调解或相关工作经验、每周常住当地不少于5天”的遴选标准,通过自愿报名、组织考察、择优聘用,首批队伍从离退休人员和乡村贤达中选拔了11名志愿者组成,并统一配备标识服装和工作胸牌,增强规范性和辨识度。
如今,“老妈妈调解队”已发展为由5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成员中不仅有退休干部、教师,更有一批热心社区事务的年轻人加入,包括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以及具备法律和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多元背景互补的队伍结构。
对于调解队一直坚持践行的“三心”工作法,在调解队队长赵崇清看来,耐心倾听不只是真诚听,还要巧算“人情账”,要在纷乱的“家长里短”中精准捕捉矛盾核心。赵崇清退休前曾担任社区干部,拥有近30年的基层群众工作经验。她与队员们将耐心细心融入每一次调解,把琐碎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巧解“千千结”
“老妈妈调解队”队员蒲雪莲善于沟通,退休前是一名从教30余年的小学教师。对于“三心”工作法中的“用心调解”和“爱心回访”,她认为关键在于勤迈“铁脚板”、常怀“热心肠”。
“老妈妈”们的“铁脚板”常常穿梭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总能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一手信息,让每一次调解都切中要害、药到病除。也正因怀揣着热心肠,“老妈妈”们总惦记着“那一家夫妻和好后,最近是否依旧和睦”“那两家还是没打开心结,还得再跑跑”……这份贯穿始终的负责态度,确保了调解成果稳固,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治理目标。
据悉,八年来,“老妈妈调解队”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2023年,该队荣获“全国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称号。
巧送“法治新风”
“他们不仅是邻里纠纷的调解者,更是司法调解与行政调解的有效补充。”朝天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在区妇联的引导和推动下,“老妈妈调解队”已融入多元共治体系。这支队伍充分发挥身份亲近、方式灵活、响应迅速的优势,精准对接未达到诉讼标准却影响群众生活的小矛盾,实现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与司法、行政调解相互衔接、优势互补。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介绍,“老妈妈调解队”的成员们会在日常走访和闲话家常中敏锐捕捉矛盾苗头。针对宅基地、排水、噪声等常见纠纷,她们会第一时间介入,让矛盾在初期阶段就得到妥善解决。遇到复杂纠纷或需要法律支持时,调解队会主动与司法所、村委会等机构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处置。调解过程中,“老妈妈”们不仅着力化解具体矛盾,更注重将法治理念融入日常交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法律政策,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普及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