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医药报
问:E18指导原则是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从2014年起新制定的,旨在为临床试验中基因组数据和基因样品的处理提供统一的标准。ICH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个指导原则的?
答:随着基因试验研究的增加,基因组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以用于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用于评价基因组与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理解疾病机制或药物药理学。鉴别导致药物疗效差异的基因组生物标记物对于优化患者治疗、设计更为有效的研究,以及拟定药物说明书标签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无论是在临床试验阶段,还是在药物开发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基因组数据的生成和解释都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药理学与病理学机制,进而为鉴别新的药物靶点提供支持。ICH鼓励在药品整个生命周期内收集基因组样本。但是,如果临床试验中缺乏基因组采样和数据管理统一的指导原则,会使得申办方和研究者很难通过一致的方式,来采集基因组样本和开展基因组研究。
问:指导原则通过促进临床试验各方之间的互动,来鼓励基因组学研究。ICH发布这份指导原则有什么预期目标?
答:这份指导原则有3个预期目标。首先主要目标是为临床研究中基因组采样和基因组数据管理提供一个协调性原则,通过将相关关键因素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述,提升各方对核心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而为基因组研究的有序开展提供助力。其次是增强研究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更加慎重地考虑受试者隐私、数据生成保护、知情同意、结果公开等问题,落实保护受试者、知情同意的权益,严格按照当地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试验,并保证研究结果的公开透明。最后,这份指导原则旨在建立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增强包括药物研发者、临床试验研究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鼓励在临床研究中开展基因组研究。
问:该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该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与干预性和非干预性临床研究中的基因组采样和基因组数据管理有关,主要阐述了基因组样本和数据的使用,包括预先规定和非预先规定的使用,着重点是在知情同意范畴内采集、处理、运输、储存和处置基因组样本或数据的一般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将结合实际情况对技术层面进行讨论,了解基因组采样和数据生成领域快速演变的技术发展趋势。该指导原则未包括与生物样本库法规或伦理学方面相关的详细指导原则,有关隐私和数据保护相关问题同样如此。但需强调,该指导原则中的原理适用于任何采用人源材料开展的基因组研究。此外,该指导原则中推荐的均为一般性原则,应根据管辖国与从事基因组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进一步解释。
问:在基因组研究中有什么一般原则?
答: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基因组影响的认知不断加深,为最大限度收集基因组数据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临床研究的各个阶段,建议采集基因组样本。而且,基因组研究的质量取决于全面系统的样本收集和分析,理论上来说要从全部的受试者中收集数据,以最大范围涵盖研究对象。此外,维护样本完整性至关重要,这会对基因组学研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样本的质量和数量及检测技术,将会决定基因组数据的可靠性。建立基因组样本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来自不同分析平台的数据整合,还能为临床决策的科学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问:基因组采样这一部分包括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以及样本的运输和保存。其中,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主要涵盖哪些内容?
答:在制定样本采集和处理程序以确保样本适用于基因组试验时,应考虑到多个分析前变量。如果参加临床试验的中心采用不同样本采集和处理程序,则后续试验的性能会随研究中心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可能影响数据的可判读性和可合并性,并且可能导致出现不可靠的结果。因此,参加研究的所有中心的人员均应接受适当培训以了解如何遵循标准化程序。根据适当的生物安全性规范、受试者隐私法规和知情同意,采集样品并贴标。样本采集和处理程序应从样品类型、采集时间、保存条件、稳定性和分解、体积和组成、影响基因组样本质量和数量的参数、干扰来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摘编自《ICH基础知识500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