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的遗愿解

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的遗愿解剖他的遗体时才发现,他的体内竟布满了肿瘤! 1982年6月16日,西安西京医院的解剖室里,当主刀医生举起镊子的瞬间,见惯生死的医护人员顿时红了眼眶。 手术刀划开的不仅是罗健夫的胸膛,更是一代科学家用生命写就的忠诚。 1959年,24岁的罗健夫从西北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 那时的中国,微电子技术像一片待垦的荒原,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国内连基础资料都稀缺。 这个戴黑框眼镜的湖南青年站在实验室门口,把行李往墙角一撂:“我来这儿,就是要把这片荒田种出粮来。” 此后的七年,他成了研究所的“影子人”。 为啃下图形发生器的技术难关,他白天泡在资料室抄译外文文献,夜里裹着军大衣在绘图板前计算参数。 同事回忆:“他桌上永远堆着冷掉的馒头,抽屉里塞着胃药。饿了就啃两口,疼了就吞片药,谁劝他去医院,他就说‘数据没跑完,走不开’。” 1965年,他主动申请参与北京电机厂的合作项目,从零开始自学电子电路、自动控制。 为了弄明白一个触发器的设计原理,他在车间蹲了一整个月。 跟着工人师傅拧螺丝、测电流,笔记本记满三大本,手被烙铁烫出泡也不吭声。 这种近乎偏执的钻研,让他在1972年迎来人生高光。 中国首台图形发生器“长城一号”在他手中诞生。 这台机器有多重要? 它是芯片设计的核心工具,能让科研人员告别手工描线,在屏幕上精准绘制集成电路图。 评审会上,专家拍着他的肩:“老罗,你这哪是造机器?是把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往前推了十年!” 可没人知道,“长城一号”的每一行代码、每一颗螺丝,都浸着罗健夫的血。 从1980年开始,他的身体就拉响了警报。 胸痛像针扎,咳血染红了手帕,可他总把这些症状归为“累的”。 研究所书记看他脸色蜡黄,强行塞给他一张体检单,他却转身就锁进抽屉:“项目到了调试关键期,我走了谁盯?” 他的工装洗得发白,领口磨出毛边,却舍得花光积蓄买进口元件。 为了凑齐一台示波器的零件,他骑着自行车跑了七家废品站,蹲在地上翻拣旧机器,最后攥着几块电路板回来。 虽然累,但他脸上挂着笑:“凑齐了,能省三千块。” 三千块,在1981年够买半车猪肉,够给刚出生的女儿买三年奶粉。 可在他眼里,不如实验室多台仪器。 1981年冬夜,他在调试第三台图形发生器时突然晕倒。 同事送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已是肺癌晚期。 医生直叹气:“肿瘤已经扩散,最多还有半年。” 他盯着报告单沉默半晌,突然笑了:“那我得赶在夏天前把机器定型。” 从医院回到研究所,罗健夫变了模样。 工装里垫着硬纸板支撑佝偻的脊背,止痛药从一天一片加到一小时一片,可他的脚步反而更急了。 有次疼得浑身冒冷汗,他把毛巾咬在嘴里,手指还在键盘上敲参数。 他拒绝住病房,只在研究所搭了张行军床。 白天指导团队调试,夜里自己核对数据。 1982年6月,他的身体已无法支撑坐立。 最后一次去实验室,是被两个同事搀进去的。 他倚着门框,呆呆地望着那台机器。 徒弟哭着问:“师傅,您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他摇头,指了指操作台:“把冷却系统再查一遍……” 三天后,罗健夫在昏迷中离世,年仅47岁。 遵照他的遗愿,医院对他的遗体做了全面解剖。 当肿瘤被完整取出时,在场医生集体起立致敬。 这个直径12厘米的巨瘤,几乎占满整个胸腔,挤压着心脏和肺叶。 病理报告显示:“癌细胞已转移至全身,患者生前承受的疼痛,远超常人想象。” 更让人心碎的是他的遗物。 一件缝补七次的工装,一本记满运算公式的笔记本,还有三百元存款。 他在遗书里写:“遗体捐给医学院,供癌症研究;存款给所里买书,给年轻人添设备。” 1983年,国务院追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那台“长城一号”图形发生器,至今仍陈列在中国科技馆。 如今再看罗健夫的故事,有人落泪,有人感慨“太傻”。 可放在那个年代,这何尝不是一种必然? 当国家需要突破技术封锁,当“科技报国”不是口号而是生存法则,总有人愿意把自己锻造成火把。 他的工装里没有勋章,他的存款买不起豪车,可他的名字刻在“长城一号”的基座上,刻在每个半导体科研工作者的心里。 解剖室里的那颗巨瘤,不是悲剧的注脚,而是英雄的勋章。 它证明了一个科学家可以把生命熔铸进国家的未来,证明有些奉献,比生命更长久。 罗健夫用47年光阴,写就了一个答案。 所谓“国士”,不过是把“我”字写小,把“国”字写大的人! 主要信源:(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罗健夫: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