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有人建议杀了他,粟裕却说:“谁也不许动他!” 新四军营区里,当“汤景延率600人投敌,枪杀3名战士”的消息传来,老兵们纷纷抄起枪要手刃“叛徒”。 可粟裕却摆摆手:“谁动他,我先撤了他的职。” 汤景延不是无名之辈。 1909年,他出生在江苏如皋,17岁便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抗战爆发后,他在家乡拉起200多人的游击总队,端鬼子炮楼、截粮船,硬是把通海地区搅成日军的眼中钉。 1940年,他带着队伍正式编入新四军,因作战勇猛、带兵有方,很快升任团长,麾下的“汤团”成了苏中根据地的王牌。 老百姓见了“汤团”的军装,都要竖大拇指喊“保命团”。 这样的人物,怎会突然“叛变”? 答案藏在1943年初春的日军密电里。 当时,日军为彻底摧毁苏中根据地,启动“清乡”计划。 调集1.6万兵力拉网式扫荡,同时派特务头子姜颂平潜入根据地,专挖抗日队伍的墙脚。 汤团作为新四军主力,成了日军重点策反目标。 姜颂平的诱降信送到汤景延手里时,他正在指挥部擦枪。 信里写着“若率部归顺,保你荣华富贵”。 汤景延当场撕了信,却在深夜带着警卫员摸黑赶回新四军总部。 粟裕听完汇报,盯着墙上的敌我态势图沉默半晌:“日军要‘清乡’,我们得让他们的‘网’漏个窟窿。”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演一场“假叛变”。 让汤景延带部队打进日军内部,伺机里应外合破局。 这不是普通的潜伏。 汤团要“叛变”得彻底,必须枪杀“新四军战士”取信日军,要带着家小入住敌营消除怀疑,要在日军眼皮底下传递情报、破坏部署。 风险之大,堪比在刀尖上跳舞。 1943年4月16日,汤景延带着634名战士“投敌”。 队伍里有人偷偷抹泪,不是怕当伪军,是怕被老乡戳脊梁骨。 汤景延走在最前,路过日军岗哨时目不斜视。 没人看见,他兜里揣着两部电台零件,夜里要偷偷组装发报。 日军没信。 姜颂平把他们拉到南通训练,故意调去远离港口的偏僻据点。 又派特务混进队伍,监视每句对话。 汤景延顺着敌人的心思“堕落”,主动找姜颂平合伙开商行,借着进货出货的名义,把日军的兵力部署、粮草运输路线塞进货物清单,还陪日军头目逛窑子、抽大烟。 他要让所有人觉得,这个曾经的抗日英雄,如今只剩贪生怕死的躯壳。 最险的一次是“忠诚测试”。 日军突然把汤景延押到郊外,命令他“向前走”,身后枪声骤响,子弹擦着耳朵飞过。 他双腿打颤却硬撑着没回头,直到日军拍着他肩膀笑:“汤团长果然可靠。” 回营地后,他对着战友的眼睛敬了个礼。 无需多言,彼此都懂这敬的是忍辱负重的坚守。 潜伏163天,汤团的“戏”演到了极致。 9月,日军“清乡”因兵力不足、情报泄露屡屡受挫,伪省长李士群被毒杀,敌营人心惶惶。 粟裕瞅准时机,密电汤景延:“29日夜动手。” 汤景延选了个最“像汉奸”的由头,以部下周显才结婚为由,宴请日伪头目。 敌人们揣着红包赴宴,酒过三巡,汤景延突然摔碎酒杯。 埋伏的门后冲出战士,瞬间枪口抵住所有人太阳穴。 同一时刻,分散在南通、海门等地的汤团战士同时暴动,摧毁17个据点,全歼日军“清乡观战团”60余人。 等新四军第三旅接应赶到时,汤景延站在路口清点人数,634人一个不少,步枪、机枪擦得锃亮,连弹药箱都没丢。 粟裕大步上前,握住他满是老茧的手:“委屈你了。” 汤景延憋了半年的眼泪砸在地上,却笑着说:“值了。” 这场“假叛变”,不仅粉碎了日军“清乡”计划,更让根据地军民看清,真正的英雄,敢钻进黑暗扛骂名,只为给黎明撕开一道口子。 抗战胜利后,汤景延继续投身解放战争。 1948年5月,他在浙东抗击国民党时被俘。 敌人用辣椒水灌、用竹签扎,他咬着牙只说:“我是共产党员,死也不会叛变。” 上海江湾刑场,他望着天空说了句“天快亮了”,便倒在血泊里,年仅39岁。 如今再看汤景延的故事,有人说他“忍辱负重”,有人说他“大智大勇”。 可在他自己心里,不过做了该做的事。 正如他在潜伏日记里写的:“我带着600兄弟钻进狼窝,不是为了当叛徒,是为了让狼窝变成新四军的刀。” 隐忍负重,向死而生。 这不是叛徒的墓志铭,是英雄的勋章! 主要信源:(紫琅书院——汤景延:潜伏魔窟的“传奇司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