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法院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6日,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就总统特朗普任内推行的大规模“对等关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这场争论不仅牵动美国国内政治神经,更引发全球市场高度关注。而令人意外的是,原本被看好拥有保守派优势的特朗普,在口头辩论后胜诉概率不升反降。 这场辩论的核心,远不止是钢铁和铝的关税税率那么简单。它直指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美国总统到底有多大权力?特朗普政府当年推行“对等关税”的逻辑简单粗暴:你对我征多少税,我就对你征多少税,一切为了“公平”。 这种做法绕过了国会,直接利用行政部门现有的贸易授权,将关税大权牢牢握在总统手中。支持者认为这是对不公平贸易的有力回击,是“美国优先”的必要手段。 可反对者,包括众多州和企业,则将其视为对国会权力的公然侵蚀,是一场违宪的权力攫取。 真正让这场辩论充满戏剧性的,是保守派内部的惊人裂痕。人们本以为,这会又是一场按照意识形态站队的常规判决。但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的开场就给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 他几乎没有给政府律师任何喘息的机会,直接抛出了那句后来被媒体反复引用的质问:“关税,无论你如何包装它,其本质就是对美国人征税。 而征税权,自建国以来,就是国会不容置疑的核心权力。”这番话听起来不像是法律探讨,更像是一堂历史课,罗伯茨仿佛在用最朴素的语言,提醒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三权分立的基石为何物。 罗伯茨的立场并非孤立。更令人意外的是,另一位通常被视为坚定保守派的大法官尼尔·戈萨奇,也对行政部门的“对等”逻辑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他饶有兴致地追问政府律师:“如果‘对等’可以作为单方面加税的理由,那么明天总统是否可以因为法国对电影票征收了更高的增值税,就对法国香槟征收200%的关税? 再或者,因为某个国家的环保标准比我们高,就以‘不对等’为由对其电动汽车加税?”这一连串的假设,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对等关税”政策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和权力滥用风险。它让整个辩论的焦点,从经济问题,瞬间滑向了宪法权力的深渊。 法庭的另一边,自由派大法官们虽然立场鲜明,但他们的提问方式却更加贴近民生。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当一个美国农民,因为报复性关税失去了他最大的海外市场,他的拖拉机卖不出去,他的农场面临破产,这难道不是总统单方面行动直接造成的后果吗?” 而埃琳娜·卡根大法官则更直接地指出了政策的连锁反应:“当消费者发现超市里的水果、衣服和玩具价格飞涨时,他们应该去找谁抱怨?是制定法律的国会,还是执行政策的总统?” 这些问题,将高深的法理辩论,拉回到了每个普通人的餐桌和钱包上,让这场权力之争显得格外真实和沉重。 代表政府出庭的律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如此猛烈的“内部攻击”。他试图反复强调总统在处理国际贸易关系和国家安全事务上的广泛授权,并引用过往案例来证明行政部门的先例。 但在大法官们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他的辩护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难以清晰地界定“对等”的边界,也无法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说明为何如此重大的经济决策,可以完全绕过代表人民的立法机构。法庭的气氛,从最初的试探,逐渐演变成对行政权力扩张的集体审思。 这场辩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特朗普本人。它关乎未来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的权力尺度。如果最高法院最终支持“对等关税”,那就等于为未来的总统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推行产业政策,总统都可能找到类似的“对等”借口,绕开国会,单方面对特定行业或国家施加经济惩罚。 这无疑会彻底改变华盛顿的权力平衡。反之,如果法院判特朗普败诉,那将是对行政权力的一次强力回拨,重新确立国会在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辩论结束了,但更大的悬念才刚刚开始。九位大法官的表情严肃,看不出任何端倪。曾经坚不可摧的保守派壁垒,如今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缝。罗伯茨对制度根基的守护,戈萨奇对权力边界的警惕,都让这场判决的走向变得扑朔迷离。 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政治站队,而是一次深刻的宪法拷问。当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影响全球市场的价格,可以决定无数企业的生死,权力的缰绳究竟应该握在谁的手中?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在几个月后由最高法院给出。但在此之前,这场辩论已经足够引发我们所有人的思考。你认为,为了所谓的“贸易公平”,总统应该被赋予如此巨大的权力吗?三权分立的界限,又该如何在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被重新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