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微风]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

[微风]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陆自己芯片产业的发展,毕竟台积电南京厂生产的都是成熟制程的芯片,这些芯片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结果现在平白无故就让给了台积电,自家芯片产业反而受到了挤压,是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一个巨大打击! 这番论断,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所有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颗镶嵌在长三角的“半导体明珠”。 项立刚的逻辑其实非常直接,甚至有些残酷。他认为,台积电南京厂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疯狂吸走本该属于大陆企业的利润和市场。这家工厂生产的并非最尖端的3纳米、5纳米芯片,而是28纳米和16纳米的成熟制程。这些技术,对于今天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早已不是禁区。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国内厂商,经过多年奋起直追,已经在这些领域具备了相当规模的量产能力。他们就像一群刻苦训练的选手,终于站上了赛场,却发现赛道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世界冠军,而比赛项目恰恰是自己最擅长的。 台积电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成本控制和品牌信誉,迅速占领了市场,让本就艰难前行的国内芯片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这已经不是“与狼共舞”,而是“与虎谋皮”,自家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田地,眼看就要被别人丰收了。 更让项立刚感到不安的是,这些从中国大陆市场赚取的巨额利润,最终流向了哪里?答案很明确:它们变成了台积电在美国、在台湾建设更先进制程工厂的研发资金和建设费用。换句话说,我们用自己庞大的市场,用我们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亲手为竞争对手的“下一代”技术输血。 当台积电用从南京厂赚来的钱,去攻克2纳米、1纳米的尖端技术时,我们却在成熟制程的红海里与它缠斗。这笔账,怎么算都显得不那么划算。 这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话,“市场换技术”,但在这场交易中,我们让渡了市场,却似乎并没有换来最核心的技术。台积电最先进的光刻机、最核心的工艺配方,依然牢牢锁在台湾和美国的实验室里,南京厂得到的,更像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车间。 其实,项立刚对台积电南京厂的担忧,从项目落地之初就从未停止。早在多年前,当这座工厂还只是一张蓝图时,他就公开表达过反对。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中国芯片产业正处在“缺芯少魂”的焦虑之中,渴望任何形式的外部技术注入。 引进台积电,被视为提升国内产业链水平、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捷径。那时的逻辑是,先让“鲶鱼”进来,激活整个池子。 然而,时过境迁,当国际风云突变,当“卡脖子”的痛楚从隐忧变为现实时,回过头再看,这条“鲶鱼”的分量和意图,似乎需要被重新评估。当初的“引狼入室”是为了学习狼的生存之道,但如果狼只想在你的地盘上狩猎,那又该怎么办? 如今,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为这场争论增添了更多变数。美国《芯片法案》的出台,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去中国化”趋势,都让台积电南京厂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实体,更像是一枚棋子,被摆在了大国博弈的棋盘上。 美国会允许台积电在中国大陆的工厂持续壮大,为其竞争对手提供支持吗?台湾方面又会不会在关键时刻,将这座工厂作为政治筹码?这些不确定性,都让项立刚的担忧显得更具前瞻性。 一个看似稳固的商业合作,背后却可能隐藏着随时可能被引爆的雷。我们芯片产业的关键环节,如果过度依赖于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外部力量,其风险不言而喻。 当然,为台积电南京厂辩护的声音也一直存在。支持者认为,它的存在客观上稳定了国内成熟制程芯片的供应,尤其在疫情期间的全球芯片短缺中,起到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它带来的高标准生产流程和人才培养体系,也为本土产业链注入了活力。 它创造的就业岗位和税收,对地方经济也是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些都不能被一笔抹杀。问题在于,这些短期和局部的利益,是否足以抵消其可能带来的长期和战略性的冲击? 这场关于台积电南京厂的争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是应该继续奉行“开放合作”,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学习、追赶,哪怕暂时会牺牲部分本土企业的利益? 还是应该转向“自主可控”,哪怕过程会无比艰难,也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项立刚的观点,无疑是后一种立场的极端体现。他敲响的警钟,提醒我们不能只沉醉于表面的繁荣和漂亮的财报数字,而要看清繁荣背后的利益流向和潜在风险。 当一家外资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而我们的自主产业却在夹缝中求生时,这究竟是双赢,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