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欧洲媒体报道,立陶宛方面突然宣布了愿意通过对话修复同中国关系的态度,相关官员释放缓和信号,强调希望把沟通拉回务实轨道。 这并非突然的立场转变,而是三年来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付出代价后的政策调整。2021年立陶宛允许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严重触碰中国核心利益,导致双边关系降至代办级,正常交往渠道被迫中断。 经济层面的冲击让立陶宛切实感受到了压力。对华出口从2021年的1.3亿欧元,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0.12亿欧元,跌幅达91%,木材、乳制品等优势产业失去重要海外市场。 2023年中期起,立陶宛超千家涉华相关企业经营遇困,相关行业失业人数超6万,2024年整体失业率升至15%,民生领域的压力让当地社会对先前政策的质疑声持续上升。 此前寄望的外部支持并未如期兑现。美国承诺的6亿美元出口担保贷款附带附加条件,实际到账仅900万;台当局宣称的投资也多数未能落地,难以弥补其对华贸易的损失。 中欧班列的路线调整对其物流体系影响显著。被移出这一重要通道后,立陶宛铁路货运量下降30%,克莱佩达港吞吐量缩减四成,当局不得不拆除200多条闲置铁轨,拆除成本达3700万欧元。 欧盟为其发起的WTO诉讼未能取得实质进展。2022年欧盟起诉中国却缺乏有效证据,2024年1月暂停诉讼后,2025年1月虽重启程序,但因证据不足陷入僵局,难以对中方形成约束。 立陶宛的缓和姿态仍存在明显保留。新政府虽调整了对华表述,却未撤销所谓“台湾代表处”,还提出中方先让步的要求,这种缺乏根本纠错的态度,让修复关系的基础并不牢固。 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且坚定,一个中国原则是双边关系发展的前提。立陶宛若真心希望改善关系,必须以实际行动纠正错误,唯有恪守国际共识,才能为互利合作创造条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