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教师火了!”老教师批评说:“让家长去监督作业,这本身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在的教师觉得让家长去监督批改孩子的作业是天经地义,那要老师干嘛?”这句话一出口,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人点头称赞,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本质;有人则嗤之以鼻,觉得老教师太过固执,不能理解时代的变迁。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隐藏的,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教育,究竟应该是谁的责任?家庭的角色,是否被无限放大,甚至成为了“替罪羊”?而老师们的职责,又是否被逐渐模糊,变成了“家长的补充”? 在这个信息爆炸、家庭结构日益复杂的时代,很多家长都疲于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每天监督孩子的作业。于是,老师们一方面希望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迎合“家长监督”的潮流。可是,这真的是教育的本质吗?还是一种“责任转嫁”的无奈选择? 其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而把监督作业变成“家长的任务”,无形中剥夺了老师的专业角色,也让孩子变成了“被监督的对象”。这是不是一种扭曲?难道我们真的相信,孩子的成长,只能靠“家长+老师”的双重“看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责任外包”还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家长为了应付“作业监督”变得焦头烂额,孩子在“监控”下也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和兴趣。长此以往,教育的初衷——激发潜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岂不是被逐渐蚕食殆尽? 有人会说:“那老师干嘛不自己负责?”其实,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批改作业,更是引导、启发和塑造未来的栋梁。而不是变成“家庭的延伸”。教育应当回归本源,让家庭成为支持的港湾,而不是变成“监督的战场”。 这场关于“谁该监督作业”的争论,折射出的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迷失。或许,我们都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教育?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培养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未来公民?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对“责任”的定义了。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让家长监督作业”的新闻时,不妨多想一层: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困境?我们又该如何拨开迷雾,找到那条真正通向未来的道路?让我们一起思考,也许,改变,从认清责任开始。 学生作业家长督促作业 老师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