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然而,这样的场景却让人不禁深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公共服务为何仍然停留在“死板”的阶段?面对阴雨连绵、洪涝频发的自然灾害,村民们忙着排涝救灾,手忙脚乱,却还要被反复播放的“禁烧秸秆”提醒所打扰。这种机械式的宣传方式,难道真能触动他们的心吗? 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禁烧秸秆”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理解群众的需求。农民们辛苦一年的收成,正是为了养家糊口,保护土地的同时也希望多赚点钱。面对天气变化,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排涝、排水,而不是一味地被“禁烧”所束缚。强制宣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人性化的方式去引导,去沟通,让政策成为农民的“帮手”而不是“绊脚石”。 这次人民日报的批评,或许正是一个警钟:我们需要反思,公共服务是否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考虑?是否用更灵活、更贴心的方式去传递政策信息?毕竟,群众的心声不应只是被动接受的“噪音”,而应成为我们改进的动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时代,官民之间的沟通不能只靠机械的播放和冷冰冰的公告。我们要学会用温度去打动人心,用智慧去引导行动。让“禁烧秸秆”不再是简单的命令,而是变成农民自觉的行动;让村民在排涝时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理解,而不是一种无奈的折磨。 毕竟,真正的服务不是让群众“服从”政策,而是让他们“理解”政策背后的善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为民”的初心,让每一滴雨水都成为滋养土地的恩赐,而不是灾难的源头。我们期待,未来的公共服务能多一份温情,少一些死板,让政策真正成为农民的“好帮手”。 人民日报 禁止田地烧秸秆 农民秸秆禁烧 视频号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