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快讯!快讯!。 韩国副总理秋庆镐突然宣布了:对华贸易顺差时代结束的判断。

快讯!快讯!。 韩国副总理秋庆镐突然宣布了:对华贸易顺差时代结束的判断。 2018年首尔市立大学那份民调摆在台面上,二十多岁的学生给中国的好感分只有2.14(满分5)。到2015年前后,分数还要高一些,近几年下滑明显,和经济压力同步出现。 去年斯洛伐克一家智库发布覆盖56个国家的调查,韩国受访者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约八成一。数据集中在年轻群体,这批人信息获取主要靠手机,对职场竞争的感受更直接。 1991年中韩建交前,韩国GDP约是中国的八成多。到2020年,韩国的体量约是中国九分之一,差距拉开。副总理的那句“顺差时代结束”,其实就是把结构性变化说破。 三星、现代当年在中国市场一路扩张,如今手机、家电等领域中国本土品牌份额提升,韩国企业在半导体、显示器链条也遇到更强对手。美国出台限制措施后,中国绕开堵点、加快自供,韩国原本的跟随策略需要再评估。 媒体层面,空气议题被频繁报道,课本也出现相关内容;泡菜风波更是长期占据版面。专家提出风向和数据不完全吻合,但公众印象已经形成,负面标签不断累积。 安全话题上,萨德入韩引发对立,渔业纠纷时有发生,朝核谈判久拖未决。每次摩擦都会被放大,情绪越积越厚,讨论空间越来越窄。 那位韩国教授的判断点得很准:过去认为美国能压住中国,如今中国在和美国的掰手腕里没有落下风。韩国要面对的是角色变化,而不是被谁盯上。 产业链这头,韩国出口大头仍需中国市场,零部件和整机相互依存。副总理的说法对应订单、库存、关税这些具体账,企业调结构刻不容缓。 年轻人的感受最直接,就业入口卡在制造业外移和互联网竞争。对比日本议题,历史情绪一直在,但现实竞争更多落在中国这条线上。 近几年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的体量接近或超过韩国,据公开数据呈现上行趋势。韩国社会里的“中国变成大哥”的说法越来越多,心态随之改变。 传播路径上,负面案例更容易扩散;另一面,汽车、化工、面板等合作项目仍在推进。情绪和业务并行,这就是当下的真实画面。 回到副总理的判断,韩国需要在这盘下棋里调整节奏。不能一头押在美国,也不能关上对华的门,企业要把技术、市场、供应链三件事捏紧。 这事得靠具体合作和分歧管控来落地。邻近市场天天见面,把账算清,把风险分散,情绪才会降温。 中国的体量已经上来了,韩国的调整正在路上。把注意力放到产品、标准、交付这些硬指标上,日子能稳住,局面也能慢慢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