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宣布了继续推进针对中国的301调查。 据多家公开报道,中方刚同意采购约1200万吨美国大豆。库存压力刚缓一口气,调查消息就接上,这节奏并不新鲜。 2018年那次加税期间,中国削减自美采购,芝加哥期价大起大落,沿海压榨厂改排南美船期,美国中西部农场仓里一度货满难出。随后,华盛顿启用了面向农户的援助计划,这段经历业内都记得清楚。 回到眼下,美国内陆仓储积压问题仍被行业报告反复提到。这次订单体量接近中国一个月的压榨用量,对去库存是实招。但一边发货一边抛出调查,只会让下游采购把风险加码。 2017年中国从美国的占比在三分之一左右,之后份额被巴西吃下。巴西每年3—6月集中出货,北部港口增量明显,国内买家按价差与到港期切换产地,美国的销售窗口被压缩,这是实情。 供给端更宽了,阿根廷、乌拉圭也在补位。压榨企业把排船、订船和采购做成一体化管理,任何不确定消息都会直接反映到基差和成交意愿上。 另一头,美国农场端并不愿意丢掉这个大客户。美国大豆协会多次公开表态,希望稳住对华出口渠道,传递出的信号很直接:市场稳定优先。 从数据看,2023年中美货物往来总量仍在高位,农产品是固定板块。每增加一道摩擦环节,运输、保险、定价的成本就会抬升,最终影响订单链条。 落到操作层面,国内买家下单要看升贴水、海运费、到港时点。调查消息抬高了预期风险,订舱和套保会自然偏向南美,时间一长,美国份额还会往下走。 下游也受影响。豆粕、豆油的用户按周排产,供应端最看节奏。如果消息反复,压榨厂更愿意签南美长约,把美国产地放到补充位置,这会变成一种稳定偏好。 对美国来说,把合作和调查捆在一起,短期可能赢得口头优势,但出口链条会更紧,农场现金流端的压力不会减轻,援助就难以退出。 对中国来说,下单看性价比与可预期性。愿意买,是基于供需和长期合作基础。如果对方持续摇摆,采购结构会随之优化调整。 这次1200万吨的动作,本是一次对接需求与去库存的双向选择。调查的插入,让确定性被削弱,也在压低未来的成交上限。 生意讲清晰的预期。预期稳,订单就稳;预期乱,货就会转向更稳的产地。结果会体现在后续的船期与份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