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将对瑞典免签整整一年,消息一出,朋友圈先炸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瑞典这种北欧小国,平时存在感还不如宜家打折季高,怎么突然享受和中国互免待遇。 别急,这不是互免,是单方面免签,中国给瑞典人开绿灯,瑞典那边护照照收,签证照发。 说白了,就是我们主动伸手,对方愿不愿意握,全看心情。 有人算过账,瑞典人均GDP六万多美元,典型的高收入低人口国家,免签之后,商务考察团,学术访问团,甚至退休老头老太来云南晒太阳,都能说走就走。 而我们这边,想去瑞典看极光,对不起,申根签证照样排队,指纹照按,银行流水照打,一点没少。 很多人心里不平衡,觉得吃亏,其实一点都不亏。 国家层面算账,从来不是机票酒店那点小钱。 瑞典虽然人口只有一千多万,但手里的技术是真硬,爱立信5G,ABB机器人,萨博航空发动机,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工业皇冠上的珠子。 现在全球经济都在找增量,中国也不例外,高端制造业想再往上爬一层,就得和欧洲这些隐形冠军打交道。 免签一年,等于给对方企业家发了一张长期饭票,今天来考察,明天来签约,后天就把研发中心搬过来。 有人担心,人家来了光看不买怎么办,其实大可放心。 商务部数据摆在那里,2023年中瑞双边贸易额突破两百亿美元,瑞典对华投资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两位数。 免签只是把原来的商务签流程从两周缩短到落地盖章,效率提升,诚意摆足。 至于瑞典会不会对等免签,大概率不会,至少短期内别指望。 欧盟国家在对华签证问题上,一向是拖字诀,今天讨论,明天研究,后天再等等。 有在布鲁塞尔工作的朋友透露,欧盟内部对单方面免签意见分歧很大,北欧想做生意,东欧担心移民,南欧忙着吵架,最后只能无限期搁置。 中国这边其实也无所谓,本来就不是为了对等。 免签的真正目的,是把高端客流引进来,把技术合作谈下来,至于普通人旅游,那是顺带的事。 有人调侃,免签之后瑞典人会不会挤爆三亚,其实想多了,瑞典总人口还没北京朝阳区人多,全来了也塞不满一个凤凰机场。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免签背后,是中国对欧策略的微妙调整。 过去我们总讲对等,你给我免签,我才给你免签,现在变了,我先给你方便,你慢慢考虑要不要回礼。 这种先出牌的方式,在东南亚试过,效果还不错,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一个接一个把签证手续简化,现在轮到欧洲。 瑞典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大概率是瑞士,丹麦,荷兰这些技术强国,一个一个来。 有人担心,单方面免签会不会吃亏,其实看看数据就明白了。 2023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差距主要在高端商务客,人家来一次,住五星酒店,谈百万合同,带动的是一整条产业链。 免签政策出来当天,瑞典工商界反应很快,爱立信高管已经在朋友圈发消息,说下个月带团队来深圳谈5G二期项目。 签证官也松了口气,再也不用每天解释为什么中国商务签要邀请函,要公司盖章,要行程单。 其实国家之间打交道,和邻里串门差不多,今天你送我一筐苹果,明天我回你一袋大米,感情慢慢就处出来了。 至于那些担心免签会让瑞典人赖着不走的,纯属想太多,北欧福利那么高,人家犯不着来中国抢外卖单。 反倒是我们的企业,应该抓紧时间练好内功,别等客人来了,才发现会议室投影仪都不会开。 一年免签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够谈成几个大项目,也足够让双方重新认识彼此。 毕竟,生意场上,先伸手的人,不一定吃亏,很可能是先拿到订单的人。瑞典政策 瑞典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