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底、装模、编面、结口……不多时,平平无奇的黄草在国家级非遗徐行草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勤手中巧变精致的香囊挂件,配上中医药包,便是健康又时尚的饰品、一份独一无二的进博记忆。
伴随第八届进博会揭幕,位于新闻中心内的上海非遗客厅如约而至。在这里,目之所及,皆是非遗。动静结合展示的89项非遗技艺,配以家具、壁龛、百宝格等装饰,营造出琳琅满目、错落有致、动线合理的独特空间。七天里,每天都有不同的中医养生体验和手工艺互动,让人们遇见非遗,体验传统新生活。
传统与时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从第一届进博会开始,上海非遗客厅每年都开门迎客,以场景化、生活化的方式向来自全世界的朋友传播上海非遗,八年累计展示500余件(套)作品,成为一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

走进今年的上海非遗客厅,江南文化的灵动隽秀与海派文化的精致典雅扑面而来,传统与时尚的对话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走进石库门立体书》把国家级非遗搬上立体书,让“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雷北诵芬·允上方圆合香五子棋》将传统香道制作技艺和中药炮制技艺有机结合,为经典益智博弈增添一份香韵。紫檀雕刻《灵蛇新语》从二次元动漫作品汲取灵感,让古老生物的面貌焕然一新。“拈花光影系列”将苏州缂丝运用于腕表上,以当代设计语言诠释东方自然哲学——时间如樱,开落有时,而美永恒。《滕候》以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和全新的视觉表达,让伏羲、女娲的古老传说在银壶上“重生”。“繁花成锦礼盒”采用沈大成点心制作技艺,以上海市花白玉兰为灵感,将花之形、花之意与花之味相结合,让海派盛景呈现于一盒之上。
14件非遗类的“上海礼物”,兼具海派风情与当代审美,鲜活诠释上海的海纳百川。展区内,观众既可欣赏到药斑布印染的古韵新风,品味老凤祥珐琅技艺的璀璨华彩;还能看到民族乐器厂的传统小乐器以及非遗传承人亲手打造的海派绒布包袋、海派绣球刺绣挂件等,多维感知上海非遗的魅力与风采。
不止于展品,更是可感可及的生活方式
不止于展品,非遗更是可感可及的生活方式。动态展示是上海非遗客厅每年的保留节目,今年继续分为养生体验和传统工艺互动两部分,包括15个项目,每日邀请传承人现场“坐镇”。
比如,针对普遍存在的颈椎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失眠等问题,内功推拿疗法、杨氏针灸疗法、朱氏内科疗法、颜氏内科疗法、魏氏伤科疗法、海派膏方制作技艺等“独门疗法”走进上海非遗客厅,给中外媒体人最直接的康养体验。传承人带领团队在健康咨询之外,有针对性地提供推拿、号脉、药敷等特色体验。
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水印版画……在传统工艺互动中,为了给参与的媒体记者更好的体验感,不少传承人专门为进博会量身定制作品、工具及材料包。大家可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上手尝试,学做一款进博会专属非遗纪念品,还能把亲手完成的作品带回家,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其中,王氏妇科特色诊疗技术与和合香制作技艺是首次入选动态展示。前者是历十余世传承的非遗瑰宝,注重肝脾肾同调,气血调和,以辨证论治配合外治疗法,展现海派中医妇科的深厚底蕴与守护力量。后者的起源流传记载于明初上海松江陶宗仪所著之《墨娥小录·香谱》,工序繁复,在选材、制备、配伍以及调香方面颇为讲究,其制品具有安神、驱蚊、辟疫等养生功效。
新闻中心之外,今年的上海非遗客厅还延伸至好物市集。这里展示的好物中就有近160种非遗特色产品,探索非遗跨界、多元呈现的无限可能。
场馆内,石库门造型的电子显示屏还以循环播放电子海报及动态视频的形式突破物理空间界限,将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等更多非遗带到现场。电视屏幕则滚动播放展现上海非遗传承人精湛技艺的纪录片《海派百工》,以及体现古镇文脉底蕴、创新多元模式成果的短片《上海古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