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麻烦看官

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12月,长江三斗坪江段开始浇筑第一方混凝土,这个被称为“世纪工程”的三峡大坝正式动工,当时全国上下为此投入2500亿元,这笔钱在那个年代是个天文数字。   很多人心里都在打鼓:这么大的投入,能收回成本吗?会不会成为国家的包袱?   如今30年过去,答案已经摆在眼前,三峡电站从200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开始,到现在累计发电量已经突破1.8万亿千瓦时,按照平均每度电两毛五的上网价格计算,光卖电这一项就收入超过4500亿元。   这还只是账面上看得见的收入,如果算上那些看不见的价值,这笔账就更加惊人了。   发电带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重要的是环境效益,这1.8万亿度电如果用火电替代,需要烧掉将近6亿吨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15亿吨。   水电是清洁能源,不冒黑烟不排废气,这种环保价值用金钱根本没法衡量,特别是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今天,三峡电站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不过当初建三峡大坝,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发电,而是为了治理长江水患,1998年夏天那场特大洪水,至今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当时长江中下游一片汪洋,2亿多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000多亿,如果没有三峡大坝,类似的灾难可能每隔十年就要重演一次。   三峡建成后,这种局面彻底改变了,大坝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相当于给长江装了个巨大的“调节阀”。   2020年夏天,长江流域再次遭遇罕见洪峰,三峡大坝通过科学调度,削减洪峰流量近3万立方米每秒,保住了下游武汉、南京等城市的安全。   20多年来,三峡累计拦截各类洪水70余次,避免的经济损失保守估计也有几千亿。   防洪的账不好算,因为它防的是“可能发生的损失”,但航运带来的效益就实实在在了,以前长江三峡段到处是激流险滩,3000吨的货船都走得战战兢兢,遇到枯水期和雨季还经常断航。   从重庆运货到上海,得先卸船改走公路,每吨运费高达120块钱,而且时间长风险大。   大坝建成后,高峡出平湖,万吨级海轮可以直接开到重庆,航道水深稳定在4.5米以上,全年通航无阻,运费降到每吨40块钱,时间也缩短了一大半。   20年来过闸货物累计超过22亿吨,节省的运费就达上千亿,更重要的是,这条黄金水道彻底激活了长江经济带,重庆港的吞吐量翻了好几番,沿江城市的工业制造业都搭上了顺风车。   三峡还带火了旅游业,虽然从2008年起就不收门票了,但每年300多万游客涌入宜昌,带动的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一年就有200多个亿。   两坝一峡游、高峡平湖游这些项目,让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变成了热门景点,当地老百姓开农家乐、做导游,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当然,建这么大的工程,代价也是实实在在的,130万三峡移民告别故土,国家为此投入700多亿专项资金建新村、修学校、办工厂。   每年20亿的运维费用,加上生态修复、设备更新这些开支,累计投入也有1600多亿。   这些年为了保护长江生态,投放鱼苗数十亿尾,修建中华鲟保护区,实施十年禁渔,花的钱和精力都不少。   把这些成本都算进去,三峡大坝到底赚了还是赔了?答案很明显,发电收入4500亿,防洪避免损失2000亿,航运增值3000亿,环保和旅游再加1000亿,总收益至少在万亿以上。   即使扣掉所有成本,净收益也有好几千亿,更关键的是,这座大坝还能再用几百年,未来创造的价值更加难以估量。   三峡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账上,更重要的是它给国家带来的底气,长江流域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汛期,半个中国的电灯不会因为缺电而熄灭,货船在长江上来来往往像走高速公路一样顺畅,这种安全感和稳定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现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超级水电站已经开工,装机容量相当于三个三峡,有人又开始担心投入太大会不会亏本。   三峡的经验已经说明了一切:只要科学论证、精心建设、合理运营,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超级工程,带来的价值远远超出账面数字,中国基建的实力和智慧,正在一次次创造奇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深蓝财经——史无前例!巨无霸工程开工,投资1.2万亿,战略意义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