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哈高铁将北京至承德的车程压缩至50分钟,当京雄城际实现空铁联运无缝衔接,“轨道上的京津冀”已从规划蓝图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十四五”期间,京津冀轨道交通以超常规速度织就立体网络,不仅重塑了区域空间格局,更奏响了协同发展的时代强音。
轨道加密的加速度,铸就了区域协同的“硬骨架”。从2013年到2024年,京津冀高铁总里程从1284公里跃升至2669公里,实现所有地级市全覆盖,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四纵四横一环”主骨架基本成形。京唐、京滨城际开通让东部客运通道贯通,雄商、雄忻高铁开工填补西南、东南空白,石雄城际开工构建“城际走廊”,干线铁路如大动脉般贯通全域。市郊铁路与机场联络线则如毛细血管延伸,北京4条市郊铁路串联新城,大兴机场联络线28分钟直达市区,“1小时交通圈”“0.5小时通勤圈”层层嵌套,让地理上的“相邻”真正变为发展中的“同频”。
民生改善的加速度,绘就了同城生活的“新图景”。“工作在北京、居住在河北、休闲在天津”的跨城模式不再新奇,700余万张“交通联合”互通卡、地铁二维码跨省联通,让跨城出行“一码通行”。廊坊市有30多万跨省(市)通勤上班族,为满足通勤人员乘车需求,当地按照“一干多支、一线多点、就近上车、便捷换乘”的思路,精心设计定制快巴线路和站点,已基本实现“点对点”“门到门”发车直达和1小时通勤出行的目标。11条主线39条支线的通勤定制快巴,以“一站直达”模式让燕郊、固安等通勤族告别拥堵,日均服务5800人次。更值得称道的是,医保异地直接结算、社保协同深化等公共服务升级,让“1小时生活圈”从交通概念延伸为民生福祉,38条跨省公交线路覆盖17个环京县市,首都通勤圈已拓展至13个环京区县。
产业协同的加速度,激活了区域发展的“新动能”。轨道延伸与产业疏解同频共振,京雄城际这条“黄金走廊”让北京企业总部、科研机构加速聚集雄安,雄安站周边崛起现代化新城;津秦高铁、京津城际延伸线催生天津滨海新区“高铁经济带”,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集群成型。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京津冀区域生产总值达11.5万亿元,是2013年的2.1倍,三地增速均超全国,轨道网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
从“点线相连”到“网状互通”,从“主体建成”到“优化完善”,“十四五”期间的轨道建设,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坚实支撑。面向“十五五”,“四网融合”与智慧低碳升级的蓝图已绘就,轨道上的京津冀必将跑出更高质量的加速度,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李垠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