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在77亿人中收割人才,中国是个挣钱的好地方,但是留不住人才,这与环境有关!”短短2句话,却点破了问题的根本,发人深省! 先看中国,走的是“人才锻造”的路子。依托着14亿人的庞大人口基数,再加上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推动,就像建了一座高强度、标准化的“人才锻造炉”。 每年光在校大学生就超过4600万,能培养出500多万理工科精英,这些人才一批批地涌向华为、比亚迪这些科技企业,成了咱们国家在不少领域快速崛起的底气。 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时间内就能培养出大量符合需求的人才。 再看美国,人家玩的是“全球收割”的套路。他们不怎么费劲自己从头培养,而是打造了一个能吸引全球人才的“引力场”,专门捡现成的“好苗子”。 早从二战后,美国就开始吸纳爱因斯坦这样的欧洲顶尖人才,为现在的科技地位打下了基础。现在更是靠着H-1B签证、EB1A移民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撒网”。 就说硅谷,里面40%的工程师都是移民,华人还占了管理层35%的席位。人家花很少的培养成本,就把全球的智力资源变成了自己的创新动力,这效率确实够高。 为啥那么多人才愿意往美国跑?真不只是因为工资高那么简单。 关键是人家的环境能让人才觉得“值”。在美国,创新潜力和试错空间特别受重视。就像贝尔实验室,能容忍一个项目五年没成果,最后却搞出了改变世界的晶体管。 刚毕业的博士生,只要想法够厉害,就能在硅谷牵头做核心项目。而且像谷歌这样的公司,还能提供完善的算力支持,形成了一个能让科学家放心“大胆试错”的环境。 再回头看看咱们国内,其实机会确实不少,很多行业发展得也快,挣钱的机会也多,但就是有些环境问题让人才留不住。 比如在一些领域,“资历”和“人情”还是占了不少分量。有数据说咱们大型科研设备的利用率才17%,可发达国家能到170%,这背后其实就是硬件之外的“软件”问题。 不少学者不光要应付“非升即走”的压力,还要被论文数量这种短期考核牵着走,想申请个资源,还得花不少精力搞“人情关系”。 之前数学家许晨阳说的“学术造假多、论资排辈严重”,其实就是这种环境让不少人才觉得憋屈。 不过最近这些年,情况也在慢慢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回国,2023年回国率都到78%了,里面还有不少在国外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 华为的“天才少年”给百万年薪,深圳“孔雀计划”帮着解决安家、孩子上学的问题,这些都成了吸引人才回来的“引力”。 但问题也没那么简单,回来的人多了,可还是有不少高学历人才,宁愿在美国做着比自己能力低的工作,也不想回来,就是因为那边的科研环境更让人舒心。 像李柘远放弃耶鲁、哈佛的背景回国,是个好信号,但更多人才还在“高薪机遇”和“环境舒心度”之间纠结。 好在咱们国家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十年国家给基础研究的经费翻了倍,科研考核也开始往“长期主义”靠,不再只盯着短期成果。 说到底,未来中美在人才争夺战上的输赢,最终比的还是哪个国家能真正尊重创新、尊重个体,能给人才一个安心做事、放心试错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