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中国空间站可不是“没消息”了,而是从“大张旗鼓搞建设”变成了“踏踏实实搞运营”。 2021年开始,中国空间站一直在密集建设,今天发个舱段,明天送批航天员,新闻自然多。现在建设完成了,进入了稳定运行期,不用天天搞“大动作”,所以看起来好像“安静”了。 但这份“安静”背后,是超高的运行效率,反而比国际空间站更有优势。 就说设计,国际空间站是好几个国家凑起来的,每个国家的标准都不一样,美国舱用120V电压,俄罗斯舱却是28V,管线乱七八糟,维修起来又麻烦又费钱。 中国空间站就不一样了,从一开始就用自己研发的统一标准接口,数据、电力、气路全打通,舱里整整齐齐,故障率低多了。 而且国际空间站还用着二十世纪末的硅基太阳能板,这么多年下来,效率早不行了。中国空间站装的是新一代柔性砷化镓太阳能帆板,光电转换效率能到34%,是国际空间站的两倍。 别看中国空间站约180吨的体量比国际空间站小,可论“精密度”和“性价比”,那可比后者强太多,花了80亿美元就实现了高效集成,这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 再看运维,国际空间站现在老得不行,设备动不动就出问题,航天员经常得花好几个小时出舱维修,每年光维修费就是一大笔钱,还得从地球运大量补给,水和氧气都没法高效回收。 中国空间站就像个“自给自足”的小生态,水循环利用技术几乎能把水全收回来,还能用电解水实时制氧,每年从地球运的补给只有约1吨,还大多是实验用的东西。 航天员乘组半年一换,安安稳稳搞科研,不用天天跟维修打交道。地面保障也给力,天舟飞船6.5小时就能快速对接,酒泉发射场还有人工智能帮忙做决策,整个系统运转得又快又稳。 最让人感慨的是国际合作这块。以前中国想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人家以技术封锁为由不让我们加入。现在好了,中国靠自己的技术,建了个比国际空间站更高效的平台,反而成了全球航天合作的香饽饽。 在国际空间站申请个科研项目,从提交到上天可能得等一年多,中国空间站平均半年就能搞定。像那个比地面精确10倍、已经稳定运行800多天的空间冷原子钟,还有在太空里加热特殊合金的实验,都是在高效运行下搞出来的成果。 现在已经有17个国家的科研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意大利的伽马射线暴探测器都已经出成果了,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还在抓紧学中文,就盼着能登上“天宫”做实验。 再过几年,到2030年国际空间站就要退役了,到时候中国空间站就会成为地球轨道上唯一长期运行的太空家园。 它现在的“静默”,不是没动静,而是用设计、运维、合作三个维度的极致效率,在太空里稳稳扎根。未来几十年,中国空间站还会持续产出科学发现,它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