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绝不会笑话吃完饭打包的人——这事儿早从“没面子”变成了“真体面”,争议的核心从来

绝不会笑话吃完饭打包的人——这事儿早从“没面子”变成了“真体面”,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打包”本身,而是对“节约”和“尊严”的认知变迁。 老一辈大多支持打包: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剩菜打包在他们眼里是过日子的本分,浪费才是该被指责的。不少家庭至今保留习惯,聚餐后主动要餐盒,甚至会说“打包回去热一热,明天又是一顿菜”,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年轻人的态度也在转变。放在10年前,饭局上主动打包可能会被调侃“抠门”“小家子气”,尤其商务宴请或朋友聚会,怕显得“掉价”。但2021年“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光盘行动”成了社会共识,加上短视频里“打包不丢人,浪费才尴尬”的观念传播,越来越多年轻人坦然打包,甚至会互相提醒“这点菜别浪费,打包带走”。 也有少数人仍有顾虑:觉得剩菜不卫生,或担心在社交场合打包显得“不合时宜”;还有人觉得“花了钱就该吃爽,打包是没吃够的表现”。但这些想法正在被现实改变——餐馆主动提供环保餐盒,高端餐厅也不再对打包另眼相看,甚至会贴心分装;朋友聚会时,打包反而成了“会过日子、不铺张”的加分项。 其实打包的本质是“尊重食物”,和贫富、体面无关。央视曾报道,不少明星、企业家聚餐后都会打包,用行动证明“节约是美德,不分身份”。现在社会更看重务实:花自己的钱点的菜,没吃完带走既不浪费资源,又能避免下次做饭的麻烦,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