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络热议乾隆与海宁的渊源,一下子把海宁推上了“高位”。
“海宁陈氏女,前来求书!(越来越邪乎,我或许也是个格格!)”
“从陈宅老阁的楹联到宴球的鲜香,乾隆与海宁的羁绊,都藏在这口非遗美味里”
“‘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厉害”……一下子,评论区“颠了”,就连当地发布号和文旅号也纷纷发声,来了句“朕”在海宁很想你。

六下江南四至海宁
当地人大小就知道的陈阁老宅
历史上,乾隆南巡是乾隆时期的大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至海宁,分别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均来海宁阅视海塘。
六下江南四至海宁,这座小城到底藏着什么魅力,有哪些历史故事?

其中当地人最娓娓道来的便是与海宁陈阁老的关系。
如今在盐官镇邑庙街东端堰瓦坝的陈阁老宅,是清代雍正朝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的宫傅第,康熙帝曾御题“爱日堂”,被称为“江南第一宰相府”。
府中的九龙匾记录着雍正皇帝的御笔“躬劳著训”。目前,复制品陈列在陈阁老宅内,原件珍藏在海宁市博物馆。

该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晚期陈元龙曾祖陈与相时期,陈元龙拜相后扩建为竹扉门制,增建双清草堂、移建筠香馆等建筑,形成具有皇宫内院气派的格局。
现存中路轿厅及东路祠堂、寝楼、筠香馆、双清草堂等遗存。
盐官镇这两年被改造成了“盐官古城-潮乐之城”,陈阁老宅仍保留完好。
“这些正史也好、野史也罢,真的是从小就知道的‘故事’,我也真的以为全国小伙伴都知道《书剑恩仇录》,知道陈家洛,知道红花会,知道各种清宫戏里提到的海宁陈家,知道乾隆六次下江南四次必到海宁的小故事。”作为本土咖,当地人“我不是远爷”发帖说,从2017年开始,当地改造“潮乐之城”,盐官古城被封城,所以陈阁老宅的瓜来得晚了些。

南巡路线怎么走,
乾隆去了哪些地儿?
乾隆南巡到海宁,曾去过这些地方:长安坝-拱辰门-陈阁老宅-海神庙-鱼鳞石塘-占鳌塔-尖山观音寺-观潮。
若说乾隆入海宁的第一站,当属长安坝。这座横亘在江南运河上塘河的水利设施,历史远早于唐代,是古时南北漕运的关键枢纽。如今站在坝边,虽不见当年商贾云集的热闹,却仍能从斑驳的石堤上,读懂海宁作为“水陆要冲”的过往。
从长安坝沿运河而行,便到了海宁盐官古城的拱辰门。“拱辰门”多用于古城北门。海宁盐官拱辰门始于元代,是连接京杭大运河的枢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由此入城,其门楼题刻“拱辰”二字,彰显对帝王德行的推崇。
乾隆皇帝四次前往海宁,每次都驻跸陈氏园(安澜园),如今安澜园虽已不复存在,但陈阁老宅仍值得一游。“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海宁陈家,有“海宁陈半城”之称,宅邸藏着的皇家故事,等着游人细品。
从陈阁老宅出来,往钱塘江边走,这便是有“小故宫”之称的海神庙。这座庙宇由雍正下令建造,耗银足足十万两,尤其是御碑亭内的御碑,阳面刻着雍正的《海神庙碑记》,阴面是乾隆的《阅海塘记》。

海宁多潮患,而鱼鳞石塘便是抵御钱江大潮的“定海神针”。乾隆每次到海宁必亲临督查,甚至下旨拨款修缮——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道水利防线,更是守护百姓安宁的“民生线”。如今触摸着冰凉的条石,仍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在鱼鳞石塘旁,便是矗立在钱塘江边的占鳌塔。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佛塔,原称“镇海塔”,取“镇服水妖”之意,后改名“占鳌”,寄托着“镇海安澜”的美好愿望。它高近40米,七层六角,登塔远眺,既能看见钱江大潮奔涌而来的壮阔,也能俯瞰盐官古城的全貌。
巡完江边,乾隆的足迹还延伸到了尖山的观音寺。这座有300年历史的古刹,依山傍海而建,清晨听潮声拍岸,午后闻梵音缭绕,灵气逼人。乾隆曾两度登临此处,不仅御题“补陀应现”“海阔天空”两块匾额,更赞它“东普陀,西尖山”。
最后一站,乾隆亲临海宁时曾在此下谕题诗,还亲手种下一棵朴树——“朴”字既暗合他对海宁民众“筑塘护潮、务实坚韧”的褒扬,也成为了如今观潮的“打卡标记”。每当大潮来临,站在朴树下,便可找到“帝王同款观潮视角”。

还有这几道“帝王级”美食
来了可以尝尝
逛累了,自然要尝尝乾隆当年爱过的美食,感受“帝王级”的江南风味。
宴球,乾隆巡幸到长安镇时,尝了农家做的“鱼圆裹肉皮”,龙颜大悦,当即题诗赐名“宴球”,赋予“团圆美满”的寓意。如今的宴球以鲜鱼为馅,外裹肉皮,蒸制后鲜嫩多汁,仍是海宁人宴席上的重要菜品。

嵌宝鸭,它源自宫廷的“糯米八宝鸭”,乾隆南巡时,苏州织造曾献“糯米鸭子”,海宁厨师加以改良,在鸭腹内填入糯米、香菇、笋丁等食材,用浓油赤酱焖制,鸭肉酥烂,糯米吸满汤汁,满口鲜香。
京粉,传说乾隆一次遇雨,躲进农家避雨,主人端上一碗红薯粉条,他吃后觉得暖心暖胃,便赐名“京粉”。如今的京粉以大骨汤打底,加入猪心、猪肺等配料,酸辣开胃,是海宁街头巷尾的“国民小吃”。
若想更深入了解乾隆与海宁的渊源,推荐两本书:一本是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书中写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江湖传奇,让海宁多了几分神秘色彩;另一本是《乾隆皇帝在海宁》,以史料为依据,详细记录了乾隆四次到海宁的行程、谕旨与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