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提前半个月启动 ,郑州17个救助站+145个临时救助点24小时“温暖在线”,这些值班电话请全城扩散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蔡君彦

“这是提前准备好的救助物资,有棉被、大衣、棉裤、棉袄等。”11月6日中午,在紧邻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的二七区救助站,站长李德龙忙着清点物资,货架上,各类物资整齐码放。

随着强冷空气将席卷河南,降温、降雨和大风随之而来。记者从郑州市民政局获悉,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安排部署,郑州市“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下简称专项救助行动)已提前至11月1日启动,较往年早半个月。目前,全市17个救助站、145个临时救助点全面进入“24小时值守模式”,为流浪乞讨、临时遇困人员等送温暖,确保困难群众安全过冬。

“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提前半个月启动

从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3月15日,郑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项救助行动,救助管理机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同步进行。

郑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工作人员表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全国各地民政部门牵头开展的专项救助行动,对于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等最困难、最边缘、最脆弱群体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受冷空气影响,一些地区“冷得早”,通常于11月中旬启动的专项救助行动,也提前半个月开展。

根据通知要求,专项救助行动是当前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的重点工作,要强化站内值班值守,落实好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救助热线全天畅通(详见附表),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响应。

17个救助站+145个临时救助点织密全城救助网

如今的专项救助行动,已经织成一张“网”。

发挥救助总值班室调度指挥中心作用的郑州市救助管理站,连同金水区、中原区等16个区县(市)救助站,形成“1+16”核心矩阵,共计17个救助站在专项救助行动中“挑大梁”,开通24小时值班电话,随时为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送温暖。

此外,全市还设置了145个临时救助点,共同织密这张“网”。其中,二七区20个,航空港区18个,经开区17个,金水区16个,中原区15个,荥阳市15个,管城区12个,其余区县(市)按需设置。

记者注意到,临时救助点非常多元化,多个老年公寓、敬老院、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成为临时救助点的“根据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地宿舍等也参与助力。

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储备的救助物资也相当充足,包括棉被、褥子、棉衣、棉鞋、秋衣秋裤、大衣、毛毯、帐篷、食品等,其中棉被3693床、大衣2100件。

据李德龙介绍,二七区救助站实行三个“24小时”快速响应救助机制,即: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救助电话24小时开通、救助车辆24小时备勤。自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全区共救助流浪乞讨、临时遇困人员28人次,帮受助对象购买救助返乡车票21张,发放救助物资23件。

11月6日下午,李德龙为受助男子送上返乡车票和方便面、雨衣

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全城总动员”延伸“救助触角”

专项救助行动,救助对象主要是哪些人?如何及时发现他们?

郑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工作人员介绍,专项救助行动的主要救助对象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离家在外、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正在或即将处于流浪或乞讨状态的人员。此外,一些由于走失、务工不着、遭受家庭暴力出走的临时遇困人员,也是救助对象。

据郑州市民政局统计,2023—2024年专项救助行动共救助1588人次,其中因务工不着救助950人次。2024—2025年专项救助行动共救助2194人次,其中因务工不着救助1368人次。务工不着群体成重点救助对象。

为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郑州市“全城总动员”,搭建覆盖全面的救助发现网络。

比如,在通过媒体等广泛宣传专项救助行动、发布热线电话和求助方式的同时,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公益合作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挥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公交司机、安保人员、热心群众覆盖面广、流动性强的特点,畅通救助渠道,把“发现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民政部门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在极端天气、节假日等特殊时间,加大对车站广场、商业街区、热门景点、桥梁涵洞、在建工地等重点地段的巡查频次,还将巡查救助工作融入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发挥基层网格作用,及时发现救助受助人员。

送迷路老人回家资料图

此外,在人流聚集区设置临时救助点,将彩票站点、社区服务中心等开辟为临时避灾场所,都是为了前置救助关口,方便困难群众就近就便求助。

针对不同困难群众,如何优化服务分类救助?

专项救助行动中,面对受助对象五花八门的情况,民政部门如何分类救助?

按照郑州市民政局要求,对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员,民政部门要加强转介引导,协同公安、城管等部门劝导护送至救助管理机构;对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报请公安机关查询其身份信息,并报告当地县级精防机构;对危重病人及时送医疗机构就医;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衣物等物资,留下详细求助方式。

为受助男子送上返乡车票和食物、饮用水资料图

在站内救助环节,各救助管理机构要提供应急性和过渡性基本生活保障。对突发疾病人员,要及时送医诊治;对家暴受害、务工不着、离家走失、因灾遇困等人员,要实施分类救助,与专业机构联合为其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就业咨询、救助寻亲、送返回乡等服务,帮助他们尽快脱离困境;对查询不到身份信息的长期滞留人员,按规定安置到社会福利院、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等公办机构。

为从源头预防流浪乞讨等现象,民政部门还对返乡人员开展定期回访,帮助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政策,帮助他们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工作人员表示,有市民感慨如今街上流浪乞讨者少了,和各地社会救助等政策落实到位、从源头预防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