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主张分田单干的专家和学者,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中国经济百强村,清一色的都是走集体经济路线的村子,没有一个是分田单干的村。 比如南街村、大寨村、周家庄,还有东北的兴十四村等等,这些坚持走集体经济路线的村子,如今都成了最后的赢家。 没人否认,分田单干在当年的历史语境下,是打破“大锅饭”的关键一步。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契约,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短短几年就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可几十年过去,单家独户的小农耕作逐渐显露出局限——地块零散难实现机械化,一家几亩地撑不起规模化种植,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极弱,年轻人不愿守着薄田,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土地闲置,不少村子慢慢变成了“空心村”。 而那些坚守集体经济的村子,恰恰避开了这些困境。就说河南临颍的南街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拒绝分田到户,坚持“集体所有、共同富裕”的路子。村里统一规划土地,发展村办工业,从最初的面粉厂、砖厂,到后来的食品加工、医药化工,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现在的南街村,村民住房由集体统一分配,水电费全免,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享受免费教育,老人年满60岁就能领取养老金,生病住院报销比例极高。走在村里,柏油马路干净整洁,教学楼、养老院、文化广场一应俱全,村民不用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的村办企业就能就业,日子过得踏实又富足。 再看山西昔阳的大寨村,这个曾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闻名的村子,也始终坚持集体经济不动摇。过去靠人工修梯田种粮食,现在早已转型发展——集体统一整合山地资源,打造虎头山生态旅游区,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同时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优质核桃、花椒,加工大寨牌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村里的劳动力全部由集体统一调配,年轻人可以选择在旅游公司、农产品加工厂上班,也能参与生态种植,年底还能拿到集体分红。如今的大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住上了二层小楼,村里有医院、学校、超市,生活水平不比城市差。 河北晋州的周家庄乡,更是全国唯一保留人民公社体制的乡级行政区,下辖10个村子全走集体经济路线。这里没有分田到户,土地全部由集体统一耕种,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统一调度,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种植。除了农业,周家庄还发展了果蔬采摘、畜禽养殖、服装加工等产业,集体企业吸纳了几乎所有劳动力。村民的收入由“工资+分红”构成,不仅收入稳定,还能享受集体提供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福利。去年数据显示,周家庄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万元,远高于周边分田单干的村子,村里几乎没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东北的兴十四村同样亮眼。这个位于黑龙江甘南的村子,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坚持集体化道路,几十年来,村集体带领村民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把昔日的荒原变成了万亩良田。现在的兴十四村,不仅实现了农业全程机械化,还发展了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制药、旅游等多个产业,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村集体统一建设了职工公寓、学校、医院,村民免费入住,子女上学有补贴,老人有养老金,甚至连供暖、燃气都由集体承担。2023年,兴十四村的村集体总资产超过40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这些村子的成功,绝非偶然。集体经济最大的优势,就是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单家独户办不了的规模化种植、产业升级,集体能通过整合土地、劳动力、资金实现;单户农民抗不起的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集体能通过统一采购、保险兜底、技术支持化解。更重要的是,集体经济能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避免贫富差距拉大,让老人有所养、年轻人有出路、孩子有未来,这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分田单干的历史价值。在粮食短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年代,分田到户确实激发了个体活力,解决了最紧迫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能不能吃饱”变成了“能不能致富”“能不能留住人”,而集体经济恰恰适应了这种转型需求。那些成为百强村的村子,不是墨守成规的“老古董”,而是在坚持集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才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乡村振兴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因地制宜、符合民心。分田单干和集体经济,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选择,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如今百强村清一色的集体经济底色,恰恰说明,在新时代背景下,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农村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让农民真正从发展中受益,让农村充满活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