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东一大一新生背着自己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足足走了2000多公里来到学校报到,他告诉学校领导:“我没钱交学费,但你们让我上学的话,我可以给你们打工。”谁都没想到16年后,这个男子共资助了4200名学生,金额高达上千万! 刘秀祥的人生,打小就被“苦”字填满。4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精神彻底垮了,变得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家里本就穷得叮当响,顶梁柱没了,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哥哥姐姐熬不下去,先后离开了家,才10岁出头的刘秀祥,一下子成了母亲唯一的依靠。 从那时起,他就扛起了不属于这个年纪的重担。为了活下去,他挖过野菜、捡过柴火,还去废品堆里翻找能换钱的东西,后来甚至跑到工地上,干着一天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就为了能挣口饭给自己和母亲吃。 住的地方更是简陋,稻草和塑料布搭的棚子、废弃的猪圈,他都曾带着母亲住过,那种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更难熬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母亲精神失常,随时可能走丢,刘秀祥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给母亲做饭、收拾,到了深夜,还得打着手电筒满村子找母亲。 可即便日子这么难,他也没被苦难压垮,反而像被高压锅淬炼过一样,意志变得格外坚定。 200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长期劳累、营养不良,他直接病倒在了考场上,最后差了几分没能考上大学。 换作别人,或许早就放弃了,可刘秀祥没有,这次落榜反而让他更坚定了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就像在他人生的地基上,又多压了一块让地基更稳固的石头。 在刘秀祥心里,知识就是能撬动命运的支点。他不信命,认定读书能让自己和母亲过上好日子。 为了能继续上学,他背着母亲搬到了县城;为了争取一个复读的名额,他放下脸面,跑遍了县里能找的学校,去求校长给个机会,最后靠着那股不服输的“犟”劲,打动了一位校长,才得到了复读的机会。 到了大学,他的这份韧劲依旧没改。学校和社会上不少人知道了他的情况,都想帮他,有人愿意给他捐钱,可他拒绝了大额捐助,反而主动跟学校申请勤工俭学的机会。 他不要别人的同情,他要的是靠自己双手挣来的尊严,是能堂堂正正站起来的机会。 于是,大学四年,刘秀祥活成了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先照顾母亲洗漱、吃饭,然后赶去学校食堂帮忙干活,接着去上课,晚上再到图书馆打工,周末还得去做家教补贴家用。 即便时间被安排得这么满,他每学期还能拿到奖学金,在他眼里,知识从不是躲避苦难的避风港,而是他对抗命运的武器。 2012年毕业时,刘秀祥迎来了人生的重要选择。好几家大公司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月薪七八千起步,只要他点头,就能彻底摆脱过去的苦日子,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 可他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带着母亲回到那个他拼了命才走出来的贵州望谟县,当一名每月工资只有两千多块的老师。 后来他说,是家乡一个女孩因为家里穷,早早辍学嫁人,这件事刺痛了他,他觉得自己不能只顾着自己过好,得回去帮那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被困在山里的孩子。 从那天起,刘秀祥肩上的担子变了,他把自己曾经扛过的苦难,变成了托举别人的力量。 他把自己微薄工资的大半都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为了劝那些辍学的孩子回到学校,他骑着摩托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奔波,硬生生骑坏了八辆摩托车。 到2024年,当年那个背着母亲走了两千多公里求学的年轻人,已经成了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还被评为了全国道德模范。 这些年里,他一共资助了超过4200名学生,涉及的善款高达上千万。他总说,自己做的这些不算什么高尚的事,只是出于本能的感恩,可这份“本能”,却温暖了无数人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