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卖不掉,政府来收。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特解气?感觉开发商的好日子到头了,我们普通人的春天要来了。 但你猜我第一个念头是啥?——这房子,最后都到了谁手里? 我跟你讲,政策的初衷,永远是好的。按成本价收,开发商不亏死,还能清库存;政府呢,拿到一批现房,转身就变成保障房、人才公寓,给那些在大城市里拼命,却连个安稳窝都没有的年轻人。 多好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一箭双雕”。 但,魔鬼恰恰就藏在这种“多好啊”的细节里。 钱,从国库出来,进了开发商的账。这笔钱干净吗?有没有猫腻? 房,从开发商手里,分到“需要的人”手里。谁是“需要的人”?怎么界定?是我这种吭哧吭哧上班还房贷的,还是某个“有门路”的七大姑八大姨? 说白了,我不怕政策不好,我就怕执行走样。 我怕这天大的好事,最后变成一场内部人的狂欢。 所以啊,这事儿能不能干成,关键根本不在于收多少房,花多少钱。 而在于,敢不敢把每一分钱的去向,每一套房的分配,每一个申请人的资格,彻彻底底地,一笔一划地,全晒在太阳底下。 用数据,用系统,用所有人都能盯着看的透明,来堵住那些想伸手的“人情”。 当一个政策,开始算“人”的账,而不是“楼”的账时,那才叫真的把事儿办到老百姓心坎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