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记者谭宏宇、通讯员陈琼群报道:近日,我市正式发布《咸宁市农村供水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作为全省首个针对农村供水工程技术与管理的系统性指导文件,标志着我市农村供水工作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与提标升级系列工程,逐步构建起以集中供水为主、小型分散补充的农村供水格局,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5%。但随着城乡融合加快,部分地区供水设施标准不一、管理模式多样、日常管护薄弱、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尤其偏远山区存在设备老化、管网漏损、季节性缺水等现象,影响群众正常用水。
为系统解决这些问题,市水利和湖泊局联合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深入总结全市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经验基础上,历时一年编制完成《指南》。《指南》结合咸宁丘陵、山区、平原并存的地形特征,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等为依据,创新构建“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应急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
在技术标准方面,《指南》明确供水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净化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强调应结合水源条件、用水需求与地形实际,综合比选确定供水规模与工艺布局。在管理规范方面,细化供水单位资质、水质检测、水费收缴与运维管理等要求,压实政府、部门与供水单位三方责任。在应急保障方面,确立“属地为主、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原则,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研判与先期处置,强化信息报告与协同联动,全力保障群众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