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微风]马丁雅克:10年前中国人不爱提统治世界,但今天他们开始思考了 一个英国

[微风]马丁雅克:10年前中国人不爱提统治世界,但今天他们开始思考了 一个英国学者,十年前写了一本叫《当中国统治世界时》的书,书名够吓人吧?可有意思的是,当时西方媒体跟打了鸡血一样疯狂炒作,而书的主角——中国人自己,却大多反应平平,甚至有点不买账,觉得这老外又在瞎忽悠。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却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正如作者马丁·雅克所观察到的,中国人虽然依然不爱提“统治世界”这个词,但内心深处,已经开始认真思考这个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可能性了。 这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要理解这个转变,得先回到十年前的中国。那时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整个社会的焦点都在内部。 大家关心的是房价、是工作机会、是如何让日子过得更好。马丁·雅克在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即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将从根本上重塑全球格局,从经济到文化带来全方位影响,这种宏大叙事对于当时忙于“搞钱”的普通民众来说,显得有些遥远和空洞。 更何况,“统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霸权主义的色彩,与中国人从小接受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永不称霸”的外交宣传格格不入。 所以,当西方世界用一种“狼来了”的惊恐口吻讨论这本书时,中国人更多的是一种“你们想多了”的淡定,甚至带点自嘲。 然而,世界的剧本不会按照任何人的预设平稳发展。第一个转折点,是中美贸易战的突然打响。当美国将中国明确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动用国家力量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进行无差别打压时,一盆冷水浇醒了很多人。 中国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无论你愿不愿意,世界头号强国已经把你摆在了拳击台上。你想闷声发大财,但别人不给你这个机会。 这种外部的巨大压力,迫使中国人开始从全球战略的层面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问题不再是“我们想不想领导世界”,而是“如何在别人的围堵下生存和发展”。 紧接着,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成了第二个催化剂。在疫情初期,中国采取了严格的封控措施,虽然代价巨大,但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并迅速恢复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却陷入了长时间的混乱和争论之中。这种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国内的制度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许多人开始相信,自己的国家模式,在面对重大危机时,或许比西方模式更具效率和优势。这种自信心的提升,是思考更大国际角色的心理基础。当一个人开始从仰视别人变为平视,甚至偶尔俯视时,他的心态和视野自然会发生变化。 科技领域的“卡脖子”之痛,则是最直接的警钟。当美国在芯片、光刻机等核心技术上对中国进行封锁时,整个社会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这让大家明白,仅仅做“世界工厂”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核心技术的自主权,经济命脉就永远攥在别人手里。 于是,“科技自立自强”成了国家战略,也成了全民共识。这种对技术主权的渴望,本质上是对未来发展空间的争夺。而要争夺发展空间,就必须在全球规则制定、产业链分工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又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全球领导力的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十年前,中国人对马丁·雅克的“统治世界”论感到陌生和抗拒;十年后,虽然官方依然谨慎,但在民间和网络空间,关于“东升西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讨论已经司空见惯。 人们开始热烈地讨论中国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方案,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这种讨论,不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宣泄,而是包含了对自身文明、制度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和肯定。 马丁·雅克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他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外部参照系。他看到了中国崛起的深层逻辑,即它不是一个普通民族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复兴。 这种复兴,必然会带来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十年前,中国人自己还没完全准备好接受这个宏大的身份定位;十年后,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他们开始慢慢理解并尝试承担起这个身份所蕴含的重量。 这种转变,不是从温和走向激进,而是一种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塑造的觉醒。那么,当一个曾经专注于内部发展的国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新角色时,这究竟是全球冲突的预兆,还是一个更加多元、平衡世界秩序的开端?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