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025年11月,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向翁帆发出访问学者邀请,期限为两年,并提供全

2025年11月,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向翁帆发出访问学者邀请,期限为两年,并提供全额资助。 ​翁帆已接受邀请,计划于次年前往英国,继续深入西方建筑史与近现代建筑理论领域的研究,此次访问还将涉及杨振宁相关原始档案的研究,并计划在当地开设系列讲座。 咱先说说翁帆的学术底子有多扎实!很多人总盯着“杨振宁遗孀”的标签,却不知道她早靠自己的本事在学术圈站稳了脚。1994年从汕头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2002年拿到广外语言学硕士学位,2011年又考上清华建筑学院读博,2019年顺利毕业,这学术跨度,一般人真扛不下来!她博士研究的是18世纪英国建筑师约翰·索恩的建筑思想,写的论文《约翰·索恩穹顶“初始原则”再探》直接被剑桥大学教授引用收录,还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这种硬实力可不是靠光环能来的。 2025年10月,她刚被聘为清华讲师,要开《近代建筑田野调查》选修课,清华校方特意说明,这个职位得经过院、校两级学术委员会评审,和普通候选人流程完全一样,没有半点特殊对待。她还在清华高等研究院当助理研究员,专门整理杨振宁2000到2022年的手稿、邮件和批注,要编《晨曦集》续编和学术全集,这些活儿别人替不了,毕竟没人比她更熟悉那些珍贵史料的来龙去脉。光2019到2023年这几年,她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了7篇CSSCI核心论文,其中3篇还被A&HCI国际权威索引收录,这成果放在资深学者里都算亮眼。 提到丘吉尔学院,可不是随便发邀请的地方!这是剑桥大学31个学院里最年轻也最有活力的一个,1960年为纪念丘吉尔首相建立,历届校友和院士里有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学院主打科学、工程和技术,但也重视人文艺术,和翁帆跨学科的学术背景刚好契合。人家邀请她,根本不是看她的身份,而是看中她在西方建筑史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有她对杨振宁史料的独家掌握——毕竟全世界没人比她更懂那些原始档案里的学术脉络和故事。 这次访学的研究内容,每一项都分量十足!西方建筑史研究方面,她要接着深挖16世纪以来的建筑理论传承,之前她牵头翻译过16世纪欧洲建筑经典《塞利奥论建筑》,现在还在主译《Quantum Narratives in Architecture》,这次去剑桥能接触到最原始的文献史料,研究肯定能更上一层。杨振宁相关原始档案的研究更关键,这些档案里有杨振宁和国际顶尖科学家的通信、未公开的学术思考,还有他推动中美科学交流的一手记录,翁帆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贵资料系统化梳理,让更多人了解这位物理巨匠的学术贡献和家国情怀。 她计划开设的系列讲座也超有看点,主题是《冷战时期的科学交流:一位华人物理学家的桥梁角色》,说白了就是通过杨振宁的经历,讲东西方科学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故事。想想看,在剑桥这样的世界顶尖学府,由最熟悉杨振宁学术生涯的人来讲这些故事,既有学术深度又有人文温度,肯定能吸引不少国际学者。而且全额资助意味着她不用为经费操心,能全身心投入研究,这种待遇在访问学者里可是相当难得的。 最让人佩服的是,翁帆这些年一直顶着外界的各种议论,默默深耕学术。她不炒作、不张扬,把更多时间花在看书、写论文、整理史料上,还担任“青年建筑史基金”管理人,负责项目筛选评审,实实在在推动学科发展。很多人总以为她靠杨振宁,却忘了她本身就是个学霸,从语言学到建筑学,从翻译经典到发表核心论文,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女性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学术领域赢得尊重。 翁帆的访学,本质上是学术精神的传承与交流。她带着中国学者的视角去剑桥做研究,又会把国外的先进学术理念带回来,这种双向交流对中外文化科技沟通太重要了。杨振宁先生生前一直致力于搭建东西方科学交流的桥梁,现在翁帆接着他的脚步往前走,既延续了自己的学术追求,也完成了一种温暖的精神接力。这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靠标签和光环,而是靠实打实的努力和对事业的热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