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字的由来和变迁 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名称的由来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具体演变情况是; 一、 岛夷:先秦时期的《尚书.禹贡》将台湾列为九州中的“扬州”属地,称其为“岛夷”当时中原王朝对东南沿海岛屿了解有限,用“岛夷”来指代台湾,说明台湾在先秦时期就与大陆有了一定联系。 二、夷洲: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据《三国志》记载,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直达“夷洲”,这是大陆汉人首次大规模前往台湾的军事行动。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也对夷洲的地形地貌、气候物产等进行了详细描述,进一步证实了夷洲即台湾。这也是中国史书对台湾最早的明确纪录。 三、流求:隋唐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见岛屿形似虬龙浮水,初名“流虬”(读求音,qiu古代传说中的有角小龙),后为避帝王龙讳,改为“流求”。唐朝编纂隋书时沿用此名,宋元时期也多称台湾为“琉求”或“瑠求”。直到元朝时期,台湾仍称“琉求”或“瑠求”,并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首次对台湾及附属岛屿实施行政管辖。到明朝初期,为区别于琉球王国(今日本冲绳),改称台湾为“小琉球”。明中期后,民间多以“东番”泛称台湾。 四、台湾:1624年荷兰人抵达现今台南市安平区,此地被称为“大员”,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后来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台湾”自此开始成为全岛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成“东都”,其子郑经继位后又更名为“东宁”,寓意“东方安宁”。康熙23年(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 日本殖民时期沿用了“台湾这个汉字名称。但设立“台湾总督府”。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光复,重归中国,再次恢复“台湾”名称。
